你有没有发现,就算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在 2018 年和 2024 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升级,可走在大街上,超标电动车还是一抓一大把?这让人不禁疑惑,政策一次次收紧,为啥就管不住这些 “不合规” 的电动车呢?其实,这背后藏着政策规范和老百姓实际需求之间的复杂较量,要是深挖根源,主要能归结为四个关键原因。
新国标电动车在实用性上的局限,得说是导致超标车泛滥的根本原因。2024 版新国标虽然把铅蓄电池车型的重量限制放宽到了 63 公斤,但在速度上卡得很严,强制要求最高时速不能超过 25 公里,而且对塑料使用、电机功率这些方面的限制也没放松。可老百姓日常出行,需求可比这标准复杂多了。不少人要载东西,还有很多人通勤距离远,之前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消费者都希望电动车续航能达到 70 公里以上,可合规的电动车续航大多也就 40 公里左右,根本满足不了长途出行的需求。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大家对电动车的载重能力、爬坡能力要求更高,而超标车在速度、续航和载重上的优势,正好精准契合了这些地方居民的出行需求,这就让超标车有了生存的土壤。
再来看看置换政策,它没能有效推动存量超标车更新换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24 版新国标实施之前,不少地方都推出了超标车淘汰置换的政策,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像江西抚州、山西高平这些地方,虽然设置了过渡期,要求非标车在规定时间内登记,不然就不让上路,可大多数老百姓为了省钱,还是选择接着用旧车。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一辆电动车可不是小数目,是家里重要的资产,而各地给的置换补贴,往往不够填补新旧电动车之间的差价,老百姓觉得不划算,自然就不愿意换。就拿广州来说,现在登记在册的电动车有 322 万辆,这么庞大的存量,单靠政策推动,想快速完成更新根本不现实,这就导致大量老国标车和超标车一直留在路上跑。
更让人头疼的是,把新国标车非法改装成超标车,现在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虽说 2024 版新国标特意加强了电池组、控制器和限速器的防篡改设计,可改装产业链依然活得很滋润。不少商家通过更换控制器、解除限速等手段,能把电动车的车速提到 80 公里每小时,续航也能增加到 200 公里,而且他们还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偷偷销售改装配件,隐蔽性特别强。监管部门想管也面临不少难题,跨区域执法难度大,商家破解防篡改技术又很容易,再加上基层监管资源有限,就算开展检查,可检查一过,改装现象很快又会反弹,根本刹不住车。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就是标准迭代让不少老车 “被超标”,客观上增加了超标车的数量。2024 版新国标实施后,2018 版的老国标车因为不满足新要求里的防火阻燃、防篡改等条款,一下子就变成了超标车。虽然政策设置了 3 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一直到 2025 年 11 月 30 日,但在这之前已经卖出去的老国标车,还在正常流通使用。像江苏、陕西等地,老国标车的过渡期陆续到期,可因为没有完善的回收机制,这些车没办法妥善处理,只能继续上路。这种因为政策迭代,让原本合规的车变成超标车的情况,使得超标车的存量很难降下来。
说到底,超标电动车泛滥,本质上是安全规范和民生便利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难题,不能只靠单一的政策收紧。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得更贴近老百姓的实际出行需求,别让合规车成了 “中看不中用” 的摆设;在置换补贴上,要提高精准度,真正帮到那些想换车却没能力的低收入群体;同时,还要强化全链条监管,从生产、销售到改装环节,一环扣一环地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保障交通安全的同时,满足老百姓的出行便利,真正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