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陪我妈去逛车展,刚进大厅就听见一阵争吵。穿格子衬衫的大叔正攥着检测报告拍柜台,声音抖得厉害:“你们说续航 500 公里,实际开 200 就没电,这不是骗钱吗?” 周围围了一圈人,有人举着手机拍,有人叹气说 “我那车也这样”。
后来才知道这大叔是我家楼下的王叔,退休教师,攒了两年钱想给刚工作的儿子买辆新能源车。销售当初把车吹得天花乱坠,说这车是 “车展明星款”,电池保八年,结果提车三个月,续航缩水一半,去 4S 店维权,对方只肯给软件升级,升完更糟,冬天开空调能把人冻成冰棍❄️。
这场景让我想起南京市消协刚发的数据,8 月份光南京就有 531 起汽车投诉,三成多都是质量问题,新能源车的电池和车机故障占了大头,连奔驰、特斯拉这些牌子都排在投诉榜前面。王叔那车的品牌正好在国产投诉榜前十里,现在他天天往消协跑,儿子上班只能挤地铁,家里氛围僵得很。
其实王叔踩的坑,车展上藏着不少苗头。我在某展台看车时,听见销售跟客户保证 “贷款三年利率才 3.1%”,旁边懂行的大哥偷偷扯我袖子:“别信,这是把费率当利率算,实际得翻两倍多。” 果然没过多久,就见那客户气冲冲回来理论,说银行告知实际利率 8.6%,比当初说的高了快三倍。
更离谱的是隔壁展台的套路。有对小夫妻想全款买车,销售非说分期能便宜两万,还送终身保养。等签合同时才发现,所谓 “保养” 要交 2 万押金,退的时候要么分期退,要么转成金融产品,想全款提车?得两天内把钱打进销售个人账户,不然订金 5000 块不退。那姑娘当场就哭了,说这钱是凑的嫁妆钱。
我舅去年买车也差点栽进去。销售非要捆绑买 8700 块的保险,说不买就不能提车。后来才知道,这些指定保险比外面贵一半,好多项目根本没用。他硬气地要退订金,对方直接耍无赖,最后闹到市场监管局才要回来,前后耗了一个月。
逛到燃油车区,正好撞见有人在拍发动机异响的视频。车主是个小伙子,新买的车开了两千公里,发动机就跟塞了包沙子似的,“哗啦哗啦” 响得吓人。4S 店说这是 “正常磨合声”,可消协数据里,燃油车发动机异响、变速箱顿挫的投诉占了质量问题的四成多。小伙子气得直跺脚:“这要是跑高速出问题,命都没了!”
临走时碰见解惑的老修理工,他蹲在展车底下抽烟,跟围观的人说:“现在车企赶工期,品控跟不上。买车别光看配置表,得查投诉记录,问清楚质保细则,贷款合同里的每一项都得让销售写明白,尤其是利率和手续费。”
王叔昨天在楼下碰到我,叹着气说早知道多看几天再买。他那车还停在小区角落,落了层灰,挡风玻璃上贴着 “此车续航虚标” 的字条。现在他儿子正帮他收集证据,准备起诉,但律师说这种案子耗时长,输赢还不一定。
车展本该是看好车的地方,没想到成了 “问题车博览会”。那些光鲜的展车背后,藏着多少普通人的血汗钱和糟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