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鬓斑白的尹同跃终于迎来了奇瑞的敲钟时刻。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代码为9973.HK,发行价为30.75港元/股,募资规模达91.4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场2025年以来最大车企IPO。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和芜湖市委书记宁波共同敲钟。
当日奇瑞开盘价为34.2港元/股,上涨11.22%,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最终收报31.9港元/股,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3.74%,首日收盘后市值为1839.75亿港元。
对比已在港股上市的其他中国车企,奇瑞这一市值已接近吉利汽车当日市值1866.86亿港元,超过长城汽车、小鹏、蔚来的港股市值,与理想汽车的2183.7亿港元也仅有微小差距。
这对奇瑞来说,可以说是非常亮眼的表现了,也足见资本市场对奇瑞的认可。
对于已经成立28年的奇瑞来说,这是一场迟到21年的IPO,也是中国车企“最坎坷”的资本故事。
早在2004年,奇瑞就尝试借壳安徽巢东股份实现上市,不过以失败告终。2016年,尝试以旗下奇瑞新能源借壳上市,再次失败。尹同跃在2022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曾感叹:“奇瑞十年前就该上市了,但很可惜错过了时机。”
作为对比,吉利、比亚迪、长城早已实现IPO享受了资本红利,2015年之后成立的一批造车新势力也在成立几年时间内先后登陆资本市场。而奇瑞在21年坎坷又漫长的艰辛历程中,总计七次冲击上市,直到今年才顺利实现在港交所敲钟。
尹同跃在上市仪式上称,奇瑞将借助资本的力量,加速技术创新,深化全球布局,持续做强汽车主业。同时也将积极培育更多优秀企业,助力它们接力上市,构建产业生态。
目前奇瑞汽车正处于快速增长期。2024年,奇瑞汽车销量229.5万辆,排在国内自主品牌第2名,在全球车企销量排名中居第11位。
在市场如此内卷的市场环境下,奇瑞今年前8个月的销量依然同比增长14.2%,达到172.2万辆,在国内汽车市场份额占比为8.2%,市占比排在国内车企第六位。
在多品牌战略下,奇瑞目前共有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五大品牌,其中智界由奇瑞汽车与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新款R7和新款S7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成为奇瑞新的增长亮点。
奇瑞汽车目前还是国内自主品牌出口冠军。2022年至2024年,海外营收在奇瑞汽车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32.8%、47.2%和37.4%。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自2003年起,奇瑞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第一”,这一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其在港股获得近2000亿港元估值的关键差异化长板。
奇瑞的财务表现也可圈可点。招股书显示,奇瑞2022—2024年营收从926.18亿元飙升至2698.9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70.7%;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至143.34亿元,同步增长57.1%。
《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从2023年168位跃升至2025年59位,世界500强提升152位至233位,这些数字正是奇瑞在资本市场展示的最好名片。
不过,奇瑞汽车的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前三个月,奇瑞负债率分别为93.1%、91.9%、87.9%、87.7%。这一数据明显高于竞争对手,2024年比亚迪资产负债率74.64%,吉利59.71%,长安62.01%、长城63.64%。
高负债率限制了奇瑞在研发领域的投入。2022-2024年,奇瑞研发投入分别为41亿、68亿、105亿元,占营收比例稳定在3.5%~4.0%,三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
接下来奇瑞汽车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新车型、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等方面,部分募资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尹同跃还称,奇瑞汽车未来要国内和海外市场并重,下一步目标是对标德国和日本跨国车企,“哪些地方做得差,找出来,再追赶”。
1997年,从安徽芜湖城北一家废弃砖瓦厂的小草房,奇瑞正式开启了自主造车之路。如今奇瑞已经成长为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300万辆的巨头,产品远销超100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核心技术上也都积累了深厚的家底。
可以说,奇瑞走过的28年,也是一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奋斗史。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主流整车厂,奇瑞上市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三强——比亚迪、吉利和奇瑞——首次齐聚资本市场,围绕“自主一哥”的新角逐也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