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首次冲击IPO时,中国汽车市场尚在襁褓之中,但奇瑞却因股权纠纷被挡在资本市场门外。
此后全球金融危机、材料不合规、借壳失败等连环打击接踵而至。 最戏剧性的是2025年8月27日,奇瑞因六个月未完成聆讯导致申请失效,但四天后又火速更新材料重递,最终在9月7日通过聆讯。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背后,是奇瑞对资本血液的渴求截至2025年3月,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7.7%,流动负债净额达173.88亿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资本市场的门槛,对这家从荒滩起步的车企而言,始终比技术攻关更难以跨越。
海外市场是奇瑞最坚硬的铠甲。 2024年,奇瑞海外销量114.46万辆,占总销量44%,这意味着每卖出5辆中国海外汽车,就有一辆来自奇瑞。
在西班牙,奇瑞让沉寂70年的EBRO品牌重生;在巴西,本地化工厂贡献了海外销量的65%。 但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欧盟反补贴调查、俄罗斯报废税政策突变,直接挤压了毛利率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毛利率跌至12.4%,较2022年下降1.4个百分点。
海外收入占比超四成,使奇瑞暴露在地缘政治的浪尖上。 一位参与路演的投行人士透露:“奇瑞在智利市场的市占率一度因关税调整单月暴跌30%,这种波动性让投资者犹豫。 ”
尹同跃曾自嘲奇瑞在新能源领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差距体现在毛利率上: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新能源车毛利率5.7%,不足行业头部企业的一半。
转型迟缓的根源在于路径依赖燃油车仍贡献74.8%的收入,而新能源车研发投入占比仅3.6%,低于比亚迪的6%。
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被寄予厚望,但首款车型R7被曝每卖一辆亏损万元,揭示出高端化突围的艰难。
奇瑞的“技术宅”人设与其资本困境形成微妙对比。 研发投入累计168亿元,拥有1.3万项专利,鲲鹏动力发动机热效率达41%,雄狮智舱大模型已实现多模态交互。
但技术优势未能完全转化为市场溢价:星途品牌2025年8月销量不足2000台,而同期理想汽车同价位车型月销破万。
智能驾驶领域L2 级渗透率超50%,但端到端大模型落地速度落后于小鹏、华为系。 一位供应链专家指出:“奇瑞的研发像散点射击,缺乏如比亚迪刀片电池般的爆款技术锚点。 ”
2024年芜湖国资委以21.17%持股成为最大股东,才彻底厘清混乱多年的股权关系。 这场“刮骨疗毒”背后,是奇瑞从草根企业向现代化治理的蜕变。
但挑战依然存在:2022年至2025年共发生5次召回事件,支出2330万元,暴露出质量管控的波动。
此外,多品牌战略导致资源分散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五大品牌同时作战,但2024年销量主力仍集中在10万元以下区间。
当港交所的锣声回荡,尹同跃的白发在镜头下格外醒目。 这场资本远征的终点,却是更残酷赛道的起点:一家负债率近90%的企业,能否在新能源战场上,用技术尊严取代规模幻想?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