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曾经有人问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你觉得一件事能否成功,和由谁来做成功,哪个更重要?戴威毫不犹豫地回答:必须是我亲手把它做成,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份近乎偏执的自信,既让他在23岁就登上创业神坛,也让他在短短四年后跌落谷底。
1991年出生的戴威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虽然父亲是国企高管,但他从不安于当个纨绔子弟。从小学到研究生,他的成绩单永远亮眼,还精通多种乐器。2010年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后,他依然保持着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为了打破靠家里的质疑声,他不仅获得保研资格,还加入了自行车协会——这个看似普通的决定,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2013年本科毕业后,戴威选择去青海支教。在高原凛冽的寒风中,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和县城之间。这段经历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回到北大后,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清晰:为什么不能创建共享单车系统?
说干就干。戴威拉来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北大校园里开启了ofo共享计划。但现实很快泼来冷水:几个穷学生哪来钱买车?灵机一动,他花几十块钱买羊肉串贿赂中文系学弟,换来一篇爆款文章《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没想到这个土办法真奏效了——上千名北大学生推着自行车来找他,校园里瞬间出现一道黄色风景线。
2016年春节前,一通陌生电话改变了游戏规则。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约他在国贸三期见面。当对方当场拍板要投1000万时,戴威的第一反应竟是夺门而逃——他以为遇到了骗子。等查完朱啸虎的背景,这个北大才子才意识到自己差点错过什么。
拿到投资后,ofo迅速扩张到全国200多所高校。但危机也随之而来:摩拜单车的横空出世,让共享单车市场硝烟弥漫。当腾讯提出投资条件是要走出校园时,固执的戴威三次拒绝,最终把金主推给了对手。这场世纪大战中,小黄车虽然凭借低成本快速扩张,却埋下了质量隐患。
2017年,当软银承诺的18亿美元投资近在咫尺时,戴威开始了疯狂冲刺。他砸钱补贴、发百万年终奖、甚至斥资1400万发射卫星。但挥霍完150亿后,等来的却是投资方的否决——松散的学生式管理让软银望而却步。更糟的是,戴威一气之下赶走了滴滴系高管,彻底断送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如今,31岁的戴威仍背着老赖的名号。那些堆积成山的废弃小黄车,和数千万未退还的押金,成为这个创业神话最刺眼的注脚。从巅峰到谷底,这段过山车般的经历,或许能给所有创业者敲响警钟:偏执可以成就梦想,但也可能酿成灾难。
下一篇:工程公司erp管理系统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