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各行业专家,请联系五洲名家智库】
2024年11月23—24日,中德新能源与数智化国际学术会议在南昌高新区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郭烈锦应邀作大会报告,分享《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of Biomas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最新成果。面对欧洲绿色工业转型与我国“双碳”目标的双重需求,郭烈锦的出席不仅为大会注入前沿科学内涵,更从基础研究、标准对接和产业链构建三个维度,显著提升了中德新能源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一、确立超临界水制氢技术新标杆
报告首次公布50 kg/h连续式反应器运行数据:在600 °C、25 MPa条件下,生物质碳转化率≥96%,氢气体积分数达到58%,系统热效率突破72%,优于欧盟HYTECH项目同类指标8个百分点。该数据为大规模分布式绿氢制备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模板,直接回应了德国《国家氢能战略》对“来源多样化”的迫切诉求。
二、推动多相流国际标准协同
郭烈锦现任ISO/TC 197/WG 15工作组召集人,负责超临界水制氢安全与评价国际标准起草。此次与德国工程院院士Weidenkaff、Cuniberti面对面交流,就反应器壁面腐蚀速率测试方法达成互认协议,使国产装备进入欧洲市场可减少重复检测费用约20万欧元/型号,显著提升我国高端氢能装备的全球竞争力。
三、构建“科研—场景—金融”全链接口
会议期间,郭烈锦团队与江西省碳中和研究中心、国家电投江西公司签署“千吨级生物质超临界制氢示范”合作意向,利用江西稻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建设日供氢5吨的分布式母站,所产绿氢将直接接入南昌高新区燃料电池公交走廊,预计年减排CO₂ 1.2万吨,并可通过欧盟RFNBO认证,打开出口欧洲的高附加值通道。
四、培育国际化高端人才网络
借助“青年学者论坛”,郭烈锦与留德中国物理学者学会共同启动“中欧氢能创新人才计划”,每年互派10名博士后,在超临界多相流、原位光谱诊断等方向开展联合培养,为两国持续技术迭代提供跨文化、跨学科的高端人力资本。
从数据标杆到标准协同,从示范落地到人才循环,郭烈锦院士此次报告不仅为中德新能源合作提供了即时可落地的技术路线,更以超临界水制氢为切入口,把我国自主理论、装备和标准推向欧洲市场中心。随着千吨级示范工程启动与ISO标准进入DIS阶段,超临界水制氢技术有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及欧盟绿色转型中形成规模化应用,为全球碳中和贡献中国方案。
名人邀约|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诺奖代言|诺奖得主赋能背书|经济学家|邀请诺奖得主出席活动|大会嘉宾邀约|嘉宾推荐|院士邀请|中国名家论坛|会议活动邀请|论坛峰会嘉宾邀约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