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商业本性,直击企业核芯
作者|宋微
奇瑞汽车(9973.HK)六次折戟,屡败屡战,IPO历经21年终落地!
9月25日,奇瑞汽车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终于登陆资本市场。开盘后,奇瑞股价持续上涨,最高涨幅超过13%,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随后市场开始回落,截至当日收盘,市值达1841亿港元,全球发售以每股30.75港元的高端定价,共募资91.4亿港元,一举拿下年内港股最大车企IPO。
奇瑞汽车近几年业绩十分出色,2022年至2024年分别实现营收926亿元、1632亿元、2699亿元,净利润从2022年的5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3亿元。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0.7%、57.1%。
奇瑞汽车作为2024年中国车企销量前十中,最后一家上市的整车企业集团,经历了混改重组、新四化转型和出海国际化发展等多方挑战。连续22年成为中国自主乘用车出口第一名的奇瑞汽车,如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01 回望“小草房”漫长上市之路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安徽省“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宏伟蓝图也徐徐展开。为改变安徽的地方经济结构,抓住轿车进入家庭的发展机遇,安徽省在芜湖市启动了“951工程”。
尹同跃响应号召,从长春一汽回到了安徽,在芜湖城北的荒滩上,他和团队开启了“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汽车行业流行一句话:“中国人想自主开发轿车是天方夜谭”。奇瑞项目创始团队的办公室是荒滩上的几间“小草房”,房顶漏雨,四壁透风,冬天如坐冰窟,夏天如入蒸笼。缺钱、缺人、缺经验、缺设备,甚至连基本的供应链都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尹同跃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1999年5月18日,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同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汽车“风云”下线。
但是,当时由于奇瑞没有造车资质,新车无法入市销售,只能选择挂靠在上汽名下,以无偿转让20%股权给上汽的方式换取“上汽奇瑞”名义及生产目录。
2001年,“上汽奇瑞”首款轿车“风云”上市,当年销量即达2.8万辆,销售额达20亿元,盈利 13 亿元。次年,奇瑞轿车产销量双双突破5万辆,在国内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4.4%,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
2004年,刚刚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奇瑞汽车,首次试图通过借壳上市的形式寻求IPO,但这第一次尝试最终折戟在与上汽集团的股权纠纷中。
随后,2008年,奇瑞完成关键股份制改造,更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准备第二次尝试IPO的奇瑞意外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重创,二次上市不得不搁浅。
此后的2009年、2016、2019年、2022年奇瑞汽车又进行了四次尝试,却都因失败而告终,这几次的失败,不仅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自身业绩不佳的原因。
而此次冲击港股成功,是因为奇瑞汽车近几年业绩表现非常突出。2024年更是奇瑞汽车“大爆发”的一年,销量达到260.39万辆,同比增长38.4%,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而且,一举超过吉利汽车,成为中国销量第二自主乘用车品牌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
02 燃油车和海外出口“终结”IPO长跑
如果要论IPO贡献最大,当属燃油车和海外出口。
2024年,奇瑞汽车燃油车实现营收187.89亿元,营收占比为76.1%。对于奇瑞来说,燃油车仍然是营收和利润的支柱,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也为奇瑞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2025年第一季度,奇瑞汽车的净利润为47.26亿元,同比暴涨90.87%。利润暴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迅猛增长。
2022至2024年,奇瑞汽车燃油车收入占乘用车板块收入的85.1%降至76.1%。
虽然燃油车在乘用车板块销售收入仍占据主导。但是,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车收入占乘用车板块收入比突破三成至30.3%,进步明显。
在自主品牌车企中,奇瑞汽车是汽车出口最早的,也是出口量最多的厂商。
2022至2024年,奇瑞汽车在海外市场分别实现营收330.87亿元、770.6亿元、1008.98亿元,占当年总营收的32.8%、47.2%、37.4%。仅在2025第一季度,奇瑞汽车就实现海外营收262.89亿元。
奇瑞汽车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达到126万辆,其中出口54万辆,是中国车企出口冠军,汽车出口量占总销量的比重高达43.6%。
奇瑞汽车优异的出口成绩得益于庞大的销售网络。截至2025年3月末,奇瑞汽车在亚洲(不包括中国)、欧洲、非洲、大洋洲及美洲地区已经拥有1092家海外经销商和2958个海外经销网点。
奇瑞汽车在新能源赛道的持续增长,离不开研发的不断投入。
根据奇瑞2022年提出的“瑶光计划”,奇瑞将在未来五年于研发领域投入1000亿资金,同时培养软件开发人才,将当下超1万人的人才数量提升超50%,进而组建一个2万余人的软件开发人才队伍。
2022至2024年,奇瑞汽车研发投入分别为41.28亿元、68.49亿元、105.44亿元。想要达成计划目标,未来两年每年需要投入近400亿元研发费用,这笔费用对于已经上市募资的奇瑞来说,应当不难。
截至2025年3月末,奇瑞汽车在芜湖、合肥、上海建立了3个研发中心,并在德国、西班牙、巴西、墨西哥和马来西亚建设了5个海外研发中心,拥有1.44万名专业研发人员,累计取得超过13900项专利,其中包括4400多项发明专利。
根据招股书披露,奇瑞此次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五个方面:35% 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进一步扩大产品组合;25% 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20% 用于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10% 用于提升公司位于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10% 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这一募资方案明确反映出奇瑞未来的战略重点: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另一方面加速全球化布局,巩固其领先地位。
此次IPO成功不仅仅使尹同跃夙愿得偿,也让奇瑞汽车有了更长远的未来。然而,尹同跃的挑战已至——如何尽快补齐奇瑞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已刻不容缓。
奇瑞汽车上市的故事圆满画上了句号,但“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