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财报道,近日,一段“电池弹射技术”演示视频引发广泛关注。画面中,一辆贴着“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标识的汽车,在模拟热失控场景时瞬间将电池包弹出数米外。这场看似创新的安全演示,在均胜电子紧急声明“不存在任何合作”后,显露出其背后的伦理困境与技术虚妄。当安全技术沦为一场危险的“甩锅”游戏,我们不得不警惕,某些“创新”是否正在以安全之名,行风险转嫁之实?
弹射技术的核心逻辑,是将电池热失控的危险通过物理方式转移出乘员舱,这种思路看似直接有效,却暴露了其内在的伦理缺陷: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个体风险的转移都可能转化为公共安全威胁。试想,若在高速公路上突发电池弹射,后方车辆如何规避?若在居民区发生意外弹射,飞出的“火球”将点燃何物?这种“舍人为己”的安全观,与现代安全技术应当追求的“风险最小化”原则背道而驰。
真正负责任的安全创新,应如宁德时代的“永不起火”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结构防护,致力于从本源上抑制热失控发生。相比之下,弹射方案更像是一种技术逃避,将本应通过材料科学、热管理系统解决的难题,简单粗暴地转化为“投掷危险品”的物理游戏。
这场闹剧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创新中的浮躁倾向,某机构未经严格验证即高调演示,企业急于划清界限的窘境,暴露出行业在技术伦理审查上的盲区。当“眼球经济”驱动创新时,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研究往往被忽视,而看似炫酷却经不起推敲的概念反而大行其道。
监管部门亟需建立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的伦理评估体系,对于可能产生外部性风险的技术,应要求企业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就像对自动驾驶技术设定“安全冗余”标准一样。电池安全技术的创新,不能停留在实验室的理想环境,必须放在复杂城市交通场景中检验其社会成本。
均胜电子的紧急澄清,凸显了主流厂商对技术伦理的敏感度,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一项技术涉及重大公共安全时,谁有权判定其可行性?目前行业缺乏第三方评估机制,导致某些机构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夸大技术效果。
可借鉴航空业的安全认证模式:新型安全技术需经过独立机构的极端场景测试、误触发概率分析、连带影响评估等多重验证。特别是对于电池弹射这类具有明显外部性的技术,更应建立行业共识性的伦理红线,例如明确禁止在人员密集场景适用的风险转嫁方案。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攻关,需要的不是哗众取宠的“黑科技”,而是扎实的系统性创新。真正有价值的安全创新,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风险的内化处理,尽可能将危险控制在发生源;二是防护的多重冗余,确保单点失效不酿成灾难;三是影响的可控可测,避免将不确定性转嫁给社会。这与我国提出的“统筹发展与安全”理念一脉相承,安全不是零和游戏,而应是所有技术创新的底线。
电池弹射技术的争议,恰似一面镜子,照出技术创新中的价值选择。当安全方案以“保护自己”之名行“危害公众”之实时,这种创新已然背离科技向善的初心。在碳中和的征程上,新能源汽车承载着绿色未来的梦想,但这个梦想绝不能建立在转嫁风险的沙土之上。唯有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技术伦理,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