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成之时,掌灯的灯光落在三个人身上:中间是被正式任命的刘嘉铭,左侧是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递上聘书,右侧是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送出象征祝愿的“必胜锦囊”。场面并不华丽,却具备足够的分量——在这一刻,启境汽车的核心管理团队算是到位了。能够被两位来自不同体系的掌舵者共同见证,意味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岗位变更,而是一次将制造与智能科技彻底捆绑的组织升级。
权力坐标的三点定位
在这个坐标系中,冯兴亚代表的是成熟的整车制造体系,强调产线、质量与供应链的稳定性;徐直军则带来的是通信与软件技术的纵深,是将车从机械产品推向“智能终端”的路径;而刘嘉铭的角色,介于两者之间,既要理解整车的节奏,也要读懂智能化的语法,最终把战略、研发与运营揉成一个对市场有效的产品与品牌。聘书和“锦囊”看似仪式性的细节,实际上是对角色定位的公开承诺:权责归位,界面清晰,彼此支援。
一个任命背后的制度逻辑
启境汽车由广汽集团与华为战略合作创立,换言之,它既不是传统意义的车企独立品牌,也不是纯粹的科技公司出牌,而是两套组织体系的“联姻”。这类合作对人事制度有特殊要求:CEO必须对三条主线负责——品牌战略、产品研发、运营管理,不能只管其中一端。传统车企中,品牌与研发往往由不同条线分工,运营更多是销售与渠道的范畴;而在智能电动车的语境里,软件迭代决定用户体验,用户数据又反哺研发与营销,三者难以切割,这也是为何任命公告明确写出“全面负责”的原因。
经验的重量与方法的延续
刘嘉铭在汽车行业深耕逾25年,成长于广汽体系,历任多项重要职务。他主导过多款明星车型的全周期企划与市场推广——这句话折开来意味着他熟悉从立项、供应商选型、试制、上市到生命周期维护的每一个环节,也理解在节奏点上投放资源的艺术。更关键的是,他推动过销售体系改革。销售体系的调整常常牵动渠道利益与数据管理,是企业内部阻力最大的领域之一,能够推动该改革,说明他既有执行力也有组织协调力。从制造到营销的贯通,是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基础能力,软件服务与用户运营引入之后,这种贯通更趋复杂。正因为有这套经验,启境汽车把“全面负责”的指挥权交到他手里,才显得顺理成章。
制造与智能的互补
广汽带来的是数十年沉淀的整车制造能力与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模具到涂装再到总装,每一个工序环节都有成熟的工艺规范;华为贡献的是智能化方案,从操作系统、车机交互到感知与算力平台,构成智能电动车差异化的技术底盘。这种合作模式不是简单的“你出零件我组装”,而是技术路线上的协同:硬件与软件的边界在车内逐渐模糊,功能定义从工程师转向用户交互,制造环节必须为软件迭代预留空间。启境汽车把自己定位在高端智能电动车产品体系中,意味着它要在材料工艺、架构设计与算力平台三个维度同时上强度。
产业语境与“高端”的含义
何为“高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不仅是价格带上的上探,更是技术堆栈上的完整性以及用户体验的一致性。高端车型强调驾驶辅助的可靠性、车机生态的丰富与更新速度、整车NVH与舒适性的细腻调校。对启境而言,高端还意味着要在品牌层面形成记忆点,通过设计语言与服务体系支撑溢价。业界普遍认为,刘嘉铭的加盟将显著提升启境汽车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这种判断的依据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他在广汽体系中积累的“全周期”方法论——从产品定义到上市节奏,从营销叙事到渠道布局,这些都是高端定位得以落地的必要条件。
一个“小科普”:CEO与轮值董事长
很多人会好奇,既有董事长,为何还需要CEO?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长主要负责公司战略与治理,面对股东与重大决策;CEO则是执行核心,握有资源配置权与经营管理权。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制度,是在大型复杂组织中分担与轮替决策压力的一种机制,可以保持决策的连续性同时引入不同视角。启境汽车的任命由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与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共同见证,强调的不是“谁更高”,而是合作框架下的共同托举。
市场与组织的双重压力
从市场角度智能电动车已经进入拼硬件与拼软件的“二合一”阶段,芯片、操作系统、算法、供应链韧性都是基本盘;从组织角度跨体系协作最容易在节奏与指标上出现分歧。因此,CEO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同时处理两类难题:对外要应对竞品节奏,对内要消除协作障碍。刘嘉铭曾推动销售体系改革,这类经验在新阶段仍有价值——销售与服务网络是数据入口,数据质量决定软件迭代效率,最终影响研发决策与产品口碑,形成一个闭环。把这个闭环跑通,启境的竞争力才有现实落点。
仪式的象征与文化的融合
“必胜锦囊”并非法律文书,却在中国企业文化里有某种“出征令”的意味。古人言“兵贵神速”,在产品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的时代,速度本身就是竞争力。锦囊的寓意,是希望团队在节奏与策略上都能快而稳。与之相映的是聘书,它代表制度的清晰与权责的确认。两者并置,体现的是文化上的融合:理性治理与情感激励并行,这也是把制造业的稳健与科技公司的创新精神合到一起的一种表达。
从“创立”到“运营”的真实距离
很多新品牌在“创立”时气势如虹,但真正的挑战在运营阶段。启境汽车要在研发端建立稳定的技术路线,在供应端确保资源可得性,在品牌端维护用户认知,在经营端实现现金流的良性循环。这是一个多变量方程,任何一环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体效率的损耗。刘嘉铭的工作描述“全面负责品牌战略、产品研发及运营管理”,是对这个方程的正面回应——把变量拉到一个指挥中心协调,尽可能减少扯皮与延迟。
案例对比与命运的交叉点
把三个人放在同一画面比较,他们所代表的“命运”各不相同:冯兴亚的路径是国有大型制造企业的现代化进程,积累的是规范与规模;徐直军的路径是技术驱动型组织在多产业间的延展,擅长的是平台化与生态化;刘嘉铭的路径则是把两者的成果汇入具体产品与市场,把抽象战略变成消费者可感知的体验。这种交叉点上,个人经验往往决定组织动作的效率——制造想要稳定,技术想要快,市场需要故事,CEO要把快与稳、理性与叙事调和起来。
通往未来的路标
启境汽车明确了未来方向:持续推进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卓越的智能出行体验,并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里的“持续”与“卓越”不是空话,它们需要研发体系对迭代有耐心,商业体系对服务有承诺,品牌体系对用户有长期主义。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不追求短期销量的虚火,而是在可靠性、安全性与可维护性上建立口碑,把用户的需求转化为技术路线的指针。
里的思考
一纸聘书可以改变一家公司的权责结构,一只锦囊可以点亮一个团队的士气,但决定成败的仍是日复一日的执行与调整。启境汽车的这一任命,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野战期”走向“阵地战”的节点上做出的组织选择。业界的判断——刘嘉铭的加盟将显著提升启境汽车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是对他过往实践的认可,也是对制造与智能融合趋势的顺势而为。历史常常是在不张扬的时刻拐弯,这一次拐点的标志,恰好是一位熟悉全周期的管理者走到台前,接过品牌、研发与运营的三把钥匙。未来的路不会只靠锦囊取胜,但有了清晰的权责与互补的合作,胜算便像那张聘书一样,落在了可触的纸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