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在汽车领域,数字更是能传递大量信息,一辆零百加速时间3.5秒的车,客观上就是比加速需3.6秒的车更快。
在汽车杂志盛行的年代,一辆车最重要的数字指标是零百加速时间和最高车速。但这些数据只能片面反映车辆性能,即便加上横向G值测试和制动测试,性能画像会更完整一些,却仍算不上全面。
而纽北赛道的圈速,则能更全面地展现车辆性能。
在这条全球难度最高的赛道上进行测试,对车辆是极大的考验,最终却能得出一个可量化的结果。如今,纽博格林圈速已然成为车企与车迷共同痴迷的指标,但它却是一种令人困扰的“非科学测量方式”。
Author / 酷乐汽车
这条位于埃菲尔山脉、全长12.9英里(约20.8公里)的赛道已存在近百年,但它成为量产车圈速基准,却是较近期的事。
日本电视节目《Best MOTORing》早在1989年就开始在那里举办圈速挑战活动,1995年,日产自豪地宣布,其Skyline GT-R R33成为首款在纽北赛道跑进8分钟的公路车。
1997年,德国杂志《Sport Auto》将纽北圈速测试纳入其标志性的Supertest栏目,2000年,保时捷宣称996代GT3成为首款圈速突破8分钟的合法上路车型。
但“纽北热”直到21世纪初才真正升温。
2004年推出的热门赛车游戏《Gran Turismo 4》首次在游戏中加入了高度还原的纽北赛道模型,2005年Top Gear节目首次前往该赛道拍摄。
其实在此之前,纽北赛道并非这么火热,只因一款现象级游戏、一档标志性电视节目,恰好赶上社交媒体时代与全球汽车文化兴起的浪潮,才让纽北赛道成为车迷群体中的家喻户晓之名。
2009年,日产宣布R35代GT-R在纽北跑出7分26秒7的圈速。无独有偶,保时捷当时正以“727”为代号研发997代GT2 RS车型,随后这款车在纽北跑出7分18秒的成绩。
至此,车企之间的“纽北圈速竞赛”正式拉开帷幕。
但凡有实力的性能车制造商,都会在纽北赛道进行车辆研发。这条路面颠簸、起伏不断的赛道,是调校悬架设定的理想场地。工程师们常会说:“如果一辆车能在纽北赛道表现出色,那它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胜任,但反过来,在其他地方表现好的车,未必能适应纽北。”
这也是为何在仅对车企开放的“行业测试时段”里,你能看到无数原型车在赛道上进行圈速测试。
2013年,保时捷918 Spyder成为首款突破7分钟大关的车型,圈速达6分57秒,这在当时是重大新闻,此后,突破这一纪录便成了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918 Spyder的6分57秒圈速,与近年来的纽北圈速并不具备直接可比性。
事实上,按照当前标准,它当年的圈速甚至可能根本没突破7分钟。
多年来,纽北赛道的起点与终点均设置在圈速起始处的T13短直道上,且起点与终点线之间存在一段间隔,这段间隔实际上绕过了T13直道。《Sport Auto》杂志的圈速测量正是以这两个点为基准,而这也成为当时行业通用的标准。
但在2019年,纽博格林赛道官方推出了一套车企可遵循的正式圈速计时流程,若车企想公布纽北圈速,就必须遵守赛道规则。
官方规定,赛道仅有一个明确的起点/终点线,即位于T13直道末端的同一位置,而非此前分开的起点与终点。从某种角度看,这一调整合情合理,因为《Sport Auto》此前采用的圈速并非赛道完整圈长,但这也意味着,2019年之前数十年间记录的圈速,在一定程度上都“失效”了。
如今,部分车企会在公布官方20.832公里(完整圈长)圈速的同时,一并公布“20.6公里圈速”(即此前《Sport Auto》采用的短圈长),但他们主要宣传的仍是完整圈速。
我们可以换个方式理解。
2013年,保时捷宣布918 Spyder的圈速为6分57秒,2020年,又宣布991.2代GT3的官方圈速为6分59秒93,哪款车更快?
答案是GT3。
保时捷证实,这款车在“短圈”(20.6公里)跑出了6分55秒34的成绩,比918 Spyder快了近2秒,但官方完整圈速却让它显得更慢,若某家车企未公布20.6公里短圈圈速,我们只能估算其完整圈速大概会比短圈圈速多4至5秒。
总体而言,纽博格林赛道官方推出圈速认证体系是件好事。
它确保所有车企遵循同一规则,消除了因不同遥测系统或车企对量产车定义模糊引发的争议。
但这也导致一个结果:福特Mustang GTD在完整圈道跑出6分52秒072的成绩,其速度实际上超过了兰博基尼Huracan Performante —— 后者在短圈道的成绩为6分52秒01。
此外,还有其他复杂因素影响纽北圈速,天气便是其中之一。
当汽车杂志公布零百加速时间时,会进行天气修正,因为内燃机汽车的性能会受空气温度、气压影响。本质上,这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计算,估算出车辆在环境温度77华氏度(约25摄氏度)、无湿度、气压约990百帕标准条件下的性能数据。
但纽北圈速并未采用此类天气修正。
和所有赛道一样,天气对纽北圈速的影响极大,理想状态是气温凉爽,确保发动机输出最大功率,但又不能过冷,避免轮胎抓地力不足。反之,气温过高会导致发动机动力下降、轮胎性能超出最佳工作区间,而下雨则会让圈速测试彻底失去意义。
因此,车企要在纽北跑出理想圈速并非易事,测试窗口期本就有限,还需独家租用赛道。车企必须祈祷在分配到的测试时段内天气晴好,因为下一次获得测试机会可能要等数月之久。
赛道本身也会随时间变化。
每年冬季,赛道都会对需要翻新的路面进行重铺,还常会调整路肩等设施。这些变化会显著影响圈速,毕竟赛道表面会随时间推移发生“橡胶附着”(指轮胎磨损产生的橡胶颗粒附着在赛道表面,提升抓地力)或老化损坏。
当然,这并非纽北赛道独有的问题,所有赛道的圈速都会因路面状况变化而变快或变慢,但这无疑让不同时期车型的圈速对比变得更困难。
当然,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
说实话,只要驾驶技术尚可,学习测量零百加速时间或横向G值并不难,但在纽北赛道跑出快圈,却是一门完全不同的技艺,许多车企会将这项任务交给职业车手。
通用雪佛兰近期的做法颇为特别,他们让三名工程师分别驾驶C8代科尔维特Z06、ZR1和ZR1X车型进行纽北圈速测试。当然,这三位工程师驾驶技术顶尖且训练有素,通用的车手培养体系极为严苛,且三人都已在纽北赛道跑过数百圈。
但未使用职业车手这一选择,无论有意与否,都引发了争议,人们质疑工程师是否留了圈速余量。当然,除非让职业车手与工程师在相同条件下交替驾驶同一辆车测试,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得知答案。
即便都是职业车手,不同人跑出的圈速也会存在差异。
赛车手找借口是出了名的,他们总能为自己未能达到预期表现找到理由,但这背后的真相是:影响赛车性能的变量实在太多。
纽北圈速亦是如此。
与1/4英里加速时间或60-0英里/小时制动距离不同,纽北圈速难以重复验证。一位顶尖车手或许能在某一测试时段内跑出稳定圈速,但随着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变化,无数其他因素都会对圈速产生影响。
这也并非想完全否定纽北圈速的价值。
见证一辆车及车手在纽北的极限表现,本身就令人震撼,而多年来圈速不断刷新的趋势,也是衡量汽车性能进步的良好指标。
而且坦率地说,车企之间的圈速竞争也颇具看点。
要理解纽北圈速的价值,需要结合背景信息,而这些信息远非一个数字或一份圈速榜单所能承载。
More
今日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