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三度的清晨,我盯着仪表盘上突然变红的续航数字骂了句脏话。还有四十公里才到老家,电量却只剩 12%,寒风顺着车窗缝往里钻,副驾上我妈已经开始念叨:“早说买油车不听,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
这是去年冬天我开着第一辆电动车的窘境。当时销售拍着胸脯说 “冬天续航最少剩六成”,结果官方标 550 公里的车,实际跑了不到 280 公里就亮了红灯。最后还是我爸找村里熟人骑三轮摩托送来了应急充电枪,在寒风里守了俩小时才充够返程的电,那场面现在想起来还脸红。
今年换车时,我抱着 “再信销售我是傻子” 的心态,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冬测数据上。汽车之家那份 2024 年的双温区报告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得发烫 —— 低温区(5℃到 15℃)纯电平均达成率 86%,刚好有款车实测 85%,跟这个均值几乎重合。我妈在旁边凑着看:“这数字能信吗?别又是商家噱头。”
这话戳中了我的顾虑。之前那辆车也号称 “经过高寒测试”,结果实际用起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特意找做汽车媒体的发小喝酒,他拍着桌子说:“现在正规冬测比以前靠谱多了,汽车之家那次测了 50 多款车,还分了低温区和寒冷区,不是以前那种实验室里的虚数。” 他点开手机给我看数据,“你看这寒冷区,-25℃到 - 15℃里,最好的车也才 55.2% 达成率,你那南方城市冬天顶多到 5℃,属于低温区,85% 的达成率真不算低了。”
架不住心动,还是订了这款车。提车那天特意选了个降温的日子,仪表盘显示室外 6℃,我把空调开到 24 度,特意绕远路去接我那对双胞胎儿子放学。以前的车一到冬天,开空调就跟 “掉血” 似的,续航数字肉眼可见地往下掉,这次开了四十分钟,表显续航只少了 42 公里,算下来达成率差不多 83%,跟测试数据差不离。
真正的考验在月初的周末。我带着全家去城郊的温泉山庄,来回要走 180 公里,出发时室外温度刚到冰点。我妈特意往我包里塞了暖宝宝,说 “万一堵在路上能凑合用”。上高速后我把速度定在 100 码,空调开着制热,还连了儿子们的动画片,一路下来居然比预期还省点 —— 去程 92 公里,表显掉了 108 公里,达成率快到 85% 了 ✨。
回程时遇到点小意外,高速出口堵车堵了四十分钟。怠速时我特意关了空调,结果儿子们喊冷,只好又打开。当时心里咯噔一下,怕重蹈去年的覆辙,赶紧打开导航看附近的充电桩。没想到堵完车继续开,最终到家时还剩 23% 的电,折算下来达成率居然有 81%。我爸绕着车转了两圈,难得夸了句:“这次选的车还行,没掉链子。”
不过有次跟小区邻居聊天,才发现这数据也不是万能的。他买的车冬测达成率 82%,但上个月去东北出差,-20℃的天气里,续航直接砍半。这才想起报告里写的,寒冷区平均达成率只有 47%,原来冬测数据还分温区。我这才明白,选车得先看自己所在的区域 —— 像我住的城市,冬天大多在 5℃到 10℃,属于 60% 新能源用户所在的低温区,85% 的达成率确实够用。
前几天去充电,碰到个开同款车的大哥。他说自己特意对比过,不开空调时达成率能到 90%,开热风就降到 80% 左右,跟测试数据基本吻合。“那些说数据造假的,大多是没看测试条件,” 大哥边插充电枪边说,“人家测试时也是开着空调的,跟咱日常用车差不多。” 我看了眼充电屏,30 分钟充到 80%,刚好符合报告里 “低温区 88% 车型 30 分钟内完成快充” 的说法。
现在开车出门总算不用揣着充电宝盯续航了。上周降温到 2℃,我开着车去超市采购,后备箱塞满了年货,空调开得足足的,来回五十公里,表显只掉了 58 公里。结账时碰到以前的同事,她还在抱怨自己的车冬天续航虚标,我忍不住把冬测数据的事儿讲给她听,她掏出手机就开始搜那份报告。
不过话说回来,冬测数据也不是唯一的准星。我那发小后来提醒我,插混车型在低温区达成率居然能到 112%,因为官方标的 WLTC 工况太严苛,实际反而 “反向虚标”。要是家里没有固定充电桩,选插混可能更踏实,就算纯电续航不够,还有油兜底。
想起去年冬天在寒风里等充电的日子,再看看现在满电出门的踏实感,总算明白选车不是看销售吹得有多天花乱坠,得找这种有真实测试数据支撑的。但前提是得看懂数据 —— 是哪个温区的?测试时开没开空调?这些细节比单纯的数字重要多了。
这两天降温,小区里又开始讨论电动车冬天续航的话题。我把自己的经历讲给邻居们听,有人说要去查自家车的冬测数据,有人说早知道该先看报告再买车。其实选车就跟过日子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关键是找对适合自己的那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