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能生慧,淡能致远。
曾仕强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千万记住,人这一辈子最大的不顺,不是运气差,而是分享欲太强。”
在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朋友圈成了许多人展示生活、抒发情感的窗口。
有人喜欢热热闹闹地分享,有人却选择悄无声息地沉淀。
但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几乎从不发朋友圈,安静得像深潭之水。
他们或许正走在一条更从容、更丰富的路上,不言不语,却自有光芒。
困于生活琐碎,无暇分心记录
《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人生短暂,何不随心而行。
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或许正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生活,将每一分精力都用于经营眼前的美好。
忙着照顾家庭,忙着精进事业,忙着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毕竟,生活不是用来展示的展品,而是需要亲手雕琢的艺术品。
他们总是将自己要说的话都融在了行动里,选择用双手创造价值,而非用言语描绘虚无。
在江南小镇上,有一位裁缝,她叫林秀芬。
年轻时,她便靠着一双巧手养家糊口,日子虽清苦,却从不懈怠。
白天,她坐在缝纫机前,为乡邻缝衣补布;
晚上,她还要为孩子检查作业,准备次日的早饭。
她几乎没有时间闲坐,更无心去琢磨朋友圈里别人过得如何。
多年下来,孩子考上了大学,日子也渐渐宽裕。
有人说她低调,其实她只是忙着过好日子,哪还有功夫展示给外人看。
《浮生六记》中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生活的意义,是藏在一饭一蔬的烟火、一朝一夕的寻常里。
顺其自然,不为了旁人的评价勉强自己,也不用因外界的喧嚣打乱脚步,只管沉下心,专注过好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
世界从不辜负认真生活的人。
对家人多一份耐心,便多一分亲情的羁绊;对朋友多一份真诚,便多一段长久的情谊。
日子久了,终会化作深厚的福报,裹住每一个好好生活的人。
懂知足不攀比,心境恬淡远喧
作家刘墉曾说过:
“人都有爱炫耀的毛病,当你炫耀的时候,也正是你弱点显露的时刻。”
人生最大的负担,往往来自无休止的攀比和欲望。
有人沉迷于炫耀,结果失了心安;有人执着于虚荣,结果累了自己。
而那些禁得住显摆的人,多半心中自有尺度,不求艳羡,不随喧嚣,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晚熟的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村里的蒋大脚,是第一个买拖拉机的人。
他心里头特别得意,就想让全村人都知道这事儿。
于是他开着拖拉机往村口路上跑,特意把车轮子压得深些,留下一道道显眼的车辙,就盼着有人来羡慕。
可哪想到,第二天他去开车时,发现油箱里被人撒了白糖。
修这一下花的钱,差不多抵得上家里半头牛的价值,蒋大脚别提多心疼了。
村里还有个老张头,大家倒更愿意亲近他。
老张头总穿着带补丁的衣裳去赶集,还常跟人说 “今年雨水多,苞米长得不咋好”。
可等到秋收的时候,老张家的粮仓总是堆得最满,他从没炫耀过,日子却过得安稳实在。
《山中杂咏》言:“人生贵适意,所乐岂在多。”
世事纷扰,攀比无穷。
有人为一餐饭、一件衣而感慨自己落后;
有人却能在平常的一杯清茶、一抹夕阳里,看到生活的美意。
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充实与平和,而不是外在的炫耀与虚荣。
人到知足时,心中便是桃源。
珍惜当下,懂得享受现有生活的人,眼里不缺风景,心里不缺幸福。
不跟风能沉住,厚积而薄发
人活一世,若无主见,便会被世俗裹挟。
一个人能守住内心的静定,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就不会轻易被外界带走方向。
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孤僻,而是更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他们不随波逐流,也不在意他人眼中的热闹,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相信积累的力量。
《杂谈》中提到:
民国年间有位学者,年少时便埋首书海,一心向学。
那时文人间常办文会,众人总忙着在会上争名逐誉、结交权贵。
他却从不多参与,只默默回到书斋,一头扎进古籍堆里。
有人见他不趋时势,打趣说他“不合潮流”。
他听了也只是淡淡一笑,依旧按自己的节奏研究典籍。
寒来暑往十年间,他从未间断,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著作。
此书一经问世,便在学界掀起轰动,面对众人惊叹,学者却十分平静。
他的社交圈虽简单,可笔下的学问,却满是岁月沉淀的厚重。
《戒子书》中讲:“静以修身。”
世间的浮躁,总会把人推向喧嚣的潮头。
而有主见的人,往往能在安静中看清方向。
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修身养性上,也不愿被虚荣消耗心力。
沉默是他们的铠甲,保护他们远离浮华诱惑;
专注是他们的利剑,助他们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
这样的人,往往喜欢沉淀自己,待厚积薄发,在岁月的沉淀中,迎来属于自己的丰收。
▽
古语说:“静能生慧,淡能致远。”
在这个人人渴望表达的年代,选择安静,其实是一种智慧。
朋友圈不发,并不等于没有故事;朋友圈沉默,往往是因为他们把心放在了更重要的地方。
忙于生活的人,脚步踏实;懂得知足的人,心境安然;有主见的人,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