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共和国的东风迎来建设56周年。
五十六载风雨兼程,从鄂西北深山芦席棚里造卡车的工业拓荒,到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全速奔跑,从三线建设时期扛起“打中国汽车工业翻身仗”的使命担当,到新时代推进“三个跃迁、一个向新”、服务汽车强国建设的坚定突围,东风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共和国同频共振。
新时代,东风汽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履行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的新使命、新定位,服务国家战略、赋能消费者美好汽车生活,持续完善新能源品牌、平台、商品、关键技术和核心资源布局。今天的东风,瞄准成为汽车强国建设中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持续擦亮“东风底色”。
01
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东风的诞生,源于强国梦想的时代召唤。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巩固国防后方的战略需要,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建设者响应号召,奔赴鄂西北深山。他们住“干打垒”、点煤油灯,以“芦席棚里闹革命,干打垒上起宏图”的豪情,在山沟中硬是凿出了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艰苦创业、自主自强的精神,从那时起便深深融入了东风的血脉。
创业维艰,玉汝于成。在技术资料匮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第一代东风人喊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誓言。他们靠算盘计算数据,用手绘制图纸,攻克数百项技术难关。 1975年6月,中国第一款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军用越野车——EQ240成功下线。这款被誉为“英雄车”的车型,在1979年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经受住考验,承担前线70%以上的物资运输任务。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东风把握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向,完成从军品为主向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跨越。
▲ “二汽”襄樊(襄阳)基地奠基
1985年,东风提前两年完成国家10万辆产能建设任务,十堰也从山区小镇跃升为“中国卡车之都”。1990年,代表中国重卡技术新高度的EQ153成功下线,终结了中国汽车“缺重”的历史。
1992年,伴随“南方谈话”的春风,“第二汽车制造厂”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实现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同年,与雪铁龙合作的富康轿车下线,引领中国家庭步入轿车消费新时代。
▲ 东风汽车第6000万辆车下线
进入新时代,东风将发展新能源汽车确立为战略核心,全面推进转型升级。2024年9月19日,随着一辆全新岚图梦想家驶下生产线,东风迎来第60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国内第二家达此里程碑的企业。这一历史节点由一款高端新能源产品承载,清晰标定了东风“后6000万辆时代”的发展方向。
02
从技术引进到突破创新
核心技术是企业立身之本,更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体现。自建设之初,在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东风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在东风汽车博物馆内,静静陈列着一台1976年动用国家宝贵外汇从德国引进的12000吨锻压机模型。近50年后的东风,正自主建设全球吨位最大的16000吨及10000吨一体化压铸双产线——这是东风汽车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一体化压铸技术攻关及应用的重要举措。
▲ 东风汽车一体化压铸产业化项目联合厂房
对技术自主的追求,深植于东风的血脉。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今天,这样的执着更显其现实价值。
2025年3月,由东风牵头研发的国内首款全链路国产车规级高性能MCU芯片——DF30成功通过首次流片验证。该芯片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实现完全自主闭环,采用40nm车规工艺与RISC-V多核架构,填补了国内高性能高安全车规芯片的空白,彰显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时代突破“卡脖子”困境、掌握技术主动权的坚定决心。
在动力技术这一关键领域,东风多技术路线并行,自主研发的“龙擎”动力品牌已迭代至3.0版本,其高效智慧动力链获权威认证,最高热效率达51.8%,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乘用车动力方面,马赫动力新一代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提升至47.06%,搭载该技术的东风风神L7 PHREV实测综合续航突破2000公里,成为国内首款达成此成绩的插电混动SUV。
▲ 马赫动力系统
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东风已突破功率、性能与寿命瓶颈,形成覆盖20kW至400kW的氢燃料电池系统,推出“氢舟、氢芯、氢元”三大技术品牌,对应不同功率平台,满足乘用车、商用车全系列需求。截至2024年底,东风已开发十余款氢燃料电池车型,在北上广等多个城市示范运营,累计销量超6000辆。通过联合上下游企业,东风正构建制氢、储运、应用全产业链,相关发明专利达830项,居国内车企之首。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东风正式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天元”,是围棋棋盘的中心,更是东风的初心,寓意着东风把握时空、谋篇布局、决定胜负。“天元智能”,就是始终以用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导向,掌控智能化竞争格局。
▲ 东风汽车发布“天元智能”技术品牌
目前,东风汽车已在具身智能领域取得多项关键突破:采用2000兆帕超高强钢和热成型技术,部署行业首台16000吨一体化压铸设备,实现关键车身部件整体成型;新一代马赫动力系统热效率提升至47.06%,创行业新高;马赫驱动功率覆盖70—400kW,支持800V高压快充;智慧能量管理系统使整车续航提升约15%;东风岚图发布L3级智能架构“天元智架”,实现从电控向智能的系统跃迁。
持续研发投入结出硕果。截至2024年底,东风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4418件,其中发明专利9821件,占比超40%。凭借强大科技实力,东风已连续三年位列“汽车专利创新指数”自主整车集团榜首。
03
从自主发展到链主引领
56年来,东风自身成长为大型汽车集团,更作为链主企业,为全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从十堰深山的工厂,成长为布局全国、辐射全球的汽车集团,东风以“整车带动零部件、零部件反哺整车”的良性循环,诠释“企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区域兴”的共生逻辑。
▲ 岚图智慧工厂车辆下线
在“中国车谷”湖北武汉经开区,东风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岚图智慧工厂平均每118秒就有一台高品质新能源车下线;智新科技的电驱动总成等核心部件,不仅服务东风内部,也配套多家外部品牌。
链主引领,重在赋能。在智新科技电驱工厂,与锐科激光共研的国产设备,将扁线电机生产节拍从120秒压缩至90秒,成本降低一半。通过这样的协同创新,东风培育出众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法雷奥车灯借力岚图实现技术反哺欧洲;武汉元丰的盘式制动器,制动距离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岚图与孔辉科技携手突破乘用车空气悬架技术壁垒,实现全国产化量产,后者市占率已超40%。
▲ 智新科技电驱工厂
目前,东风在湖北已带动2000余家零部件企业升级,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41%,并通过12个产业创新联盟,与300余家伙伴技术共享,持续增强产业链韧性。
东风链主模式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区域特色精准布局,形成集群效应。在“武襄十随”汽车走廊,襄阳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之都,十堰推动老厂区转型智能装备产业园;在广州,东风日产带动近300家核心供应商落户,构建完善华南基地;在柳州,东风柳汽积极践行“双循环”,助力打造“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出口桥头堡”。
▲ 东风柳汽参加第22届东博会
东风汽车的发展,正深度融入全球汽车格局。今年下半年以来,东风在中亚、中东、欧洲、非洲等重点市场全面突破:在意大利斩获9000台年度订单,在摩洛哥发布5款新车,在埃及亮相三大品牌九款车型,在沙特签约推动高端绿色出行本土化,东风新能源车型在当地销量激增。
汽车产业智能化“下半场”战鼓催征。面向未来,一个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引擎的新东风,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继续以东风力量支撑汽车强国梦想,书写出更加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