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比亚迪。
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新能源车市场里,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车型常卖断货。
而大众ID系列、丰田纯电车型却成了“路上稀客”——前者热门车型月销动辄破万,后者顶多几千台,反差悬殊。
按说老牌车企造车经验厚、技术底子牢,该更有竞争力才对,可现实恰恰相反。
有人觉得是新势力“会营销”,靠花活吸引眼球,真论安全性、稳定性不如老牌车企。
但这种说法,早被不少用户的真实体验推翻了:有车主从理想L7换回大众ID.6,吐槽“座舱老气、车机卡顿,体验差了一大截”;
小鹏G6的车身扭转刚度媲美百万级油车,小米SU7的操控经受过纽北赛道考验,新势力的硬实力早不是“讲故事”。
真正的差距,藏在两个核心层面。一是软件能力的代差。
新势力从一开始就重构了电子电气架构、软件系统,走的是“软件定义汽车”的路;
而老牌车企的软件短板早已暴露——福特CEO吉姆·法利曾直言“福特软件开发整合能力几乎为零”,搞电车时连传感器控制权、数据归属都能吵翻天;
大众自研车机曾因频繁死机遭吐槽,最终不得不找小鹏合作,用对方的电子电气架构造车,本质是旧有组织架构和产品逻辑拖了后腿。
二是造车的初衷根本不同。
老牌车企造电车,更像“油改电”的简单替换:把油箱换电池、发动机换电机,沿用传统造车体系;
新势力则是围绕“用户体验”构建产品生态——不是造“能开的电动车”,而是造“电动+智能+服务”的综合产品。
就像头枕音响这种简单配置,传统车企不屑做,新势力却能想到“后排娱乐不打扰前排”的场景需求;类似的细节创新,新势力车型里数以百计,而部分老牌电车还停留在“换动力源”的阶段。
说到底,老牌车企是“车厂思维”:我造好车,让市场适应;
新势力是“科技公司打法”:用户要什么体验,就造什么车。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早不是“换个动力源”就能赢的时代,得推翻旧有体系,从组织、思维到产品全面重构——这才是新势力能抓住用户的关键。
你觉得老牌车企要是补齐软件和体验短板,能抢回新势力的市场吗?如果换电车,你更倾向新势力还是老牌车企的车型?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