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近十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零起步,逐步壮大为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产销量连续九年居世界首位,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1650万辆(含出口),继续保持近30%的高速增长态势。这一发展势头在汽车消费大省浙江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湖州新能源出租汽车
然而,在新能源车的快速普及同时,也为城市交通治理带来新挑战:车流密度增加导致道路资源日趋紧张,充电需求激增加剧了停车矛盾,充换电设施的负荷对城市电网形成持续压力。三重压力下,浙江积累多年的交通治理成果面临严峻挑战。
浙江省各地针对新能源汽车激增带来的治理挑战,多管齐下,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答卷。其核心思路在于,不仅要管理车辆行驶的问题,更要解决停车和充电之间的的矛盾,实现有限道路资源下的时间、空间再分配,建立“充电-停放-行驶”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乍嘉苏高速新塍服务区内的移动充电机器人
优化行驶管理,调整限行政策。车辆限行政策一直是优化道路通行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11年起,杭州开始实行错峰限行政策,2014年开始车辆限牌,如今,杭州也在稳步推进针对新能源汽车现行政策的落地实行。2025年起,在固定时段浙A新能源汽车普通路段不限行,非浙A牌照新能源汽车在固定时段规定区域实行错峰限行,在西湖景区实行“单日单号、双日双号”通行。车辆限行,直接减少了道路上汽车的数量,在市面上大规模流入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对于提高道路通行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浙江省最大新能源运营车辆综合型充电站
新能源汽车车主来到慈城服务区光储超换充电站。朱启东/摄 图源:浙电e家
破解停充矛盾,强化设施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和停放的矛盾一直是城市交通秩序管理的难题。一方面,充电车位常被燃油车占用,导致新能源车充电困难,且在公共区域充电时还需承担较高的停车费用;另一方面,节假日期间充电设施供给不足,部分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时间长达4小时,引发交通拥堵。除上述阶段性、空间性矛盾外,充电设施结构性问题同样突出。截至2025年公共充电桩中慢充桩占比仍高达54%,快充资源整体不足。尤其在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等场景,充电需求集中爆发,现有快充设施难以满足峰值负荷,进一步加剧“充电难”问题。为此,浙江各地纷纷开展治理行动,着力于解决新能源车的“停充”矛盾:浙江交通集团持续完善高速服务区充电设施建设,截至2025年2月已累计投运充电桩2443个,覆盖17%的小车位;温州实行新能源汽车当日首次2小时免停车费,直接减少了车主在公共区域停车需支付的费用;嘉兴服务区还配置了一批移动充电机器人,可根据补能需求前往新能源汽车所在位置进行应急充电,实现“送电上门”服务。充电桩的大规模建设,让新能源汽车不再需要争抢屈指可数的充电桩,有效应对了可能出现的充电桩紧张、充电车辆排队等情况,给因充电排队而造成的交通拥堵打开了一个“泄洪口”。
西湖服务区
统筹时空资源,提升利用效率。新能源车在电池布局、风阻设计等需求下,车身宽度寻常汽车要更宽,加宽车位必然导致增加土地资源消耗,尤其在浙江,更需在用户体验与公共利益间寻找平衡点。因此,推进技术迭代与制度的更新迫在眉睫,政府着手采取一定的宏观手段,比如通过优化停车引导系统、提升驾驶员技能培训等,缓解空间不足问题。唯有解决这些矛盾,才能让“绿色出行”真正驶入“便利时代”。
申嘉湖高速溪龙服务区里的移动储能式应急充电车
当前治理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优化空间:一方面需推动车企优化车型设计,探索在合理范围内缩短车身宽度,平衡环保性能与空间占用;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充电网络布局,通过技术创新缩短充电时长。只有持续完善“充电-停放-行驶”的协同治理体系,才能使绿色出行真正成为便捷之选。
2025年8月18日,全国最大规模单侧高速公路充电站——G25长深高速浙江杭州桐庐服务区(南区)光储充一体化智慧充电站建成投运。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在新能源车治理上的探索实践,不仅关乎交通治理成效的巩固,更是对群众出行满意度提升的考验。未来将在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浙江方案”。
编辑|周倩
文字|陈凯 吴迪元
图片|黄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