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再次迈出坚实步伐。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75万辆,同比增长31.3%,市场渗透率达到21.4%。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销量达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渗透率攀升至44.3%。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彰显了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也对电力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强劲增长态势
从数据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21.4%的整体渗透率表明,全球每销售五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印证了各国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交通电动化趋势的不可逆转。
中国市场继续引领全球发展,44.3%的渗透率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选择。这一成绩得益于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支撑和有效的政策引导,同时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显著提升。
二、对电力行业的深远影响正在显现
用电需求结构性增长
随着近千万辆新能源汽车加入全球道路,电力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按照每辆车年均用电3000千瓦时估算,仅2025年上半年新增的车辆,每年将新增用电需求约300亿千瓦时。这种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既为电力行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也对电网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配电网面临升级压力
新能源汽车充电负荷具有时空集中的特点,晚间居民区充电高峰与用电晚高峰重叠,给配电网运行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在渗透率较高的城市区域,配电网升级改造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公共充电网络的建设也需要电网配套支持,这将推动配电网投资建设进入新阶段。
电力调节资源更加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数量庞大的新能源汽车同时构成了规模可观的分布式储能资源。通过智能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V2G)技术,电动汽车集群可成为电力系统的优质调节资源。在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这一价值将愈发凸显。
三、协同发展是关键路径
面对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形势,电力行业需要前瞻布局、积极应对:
加快配套电网建设,重点加强居民区、公共充电站等区域的电网改造,满足持续增长的充电用电需求。
推动智能充电技术普及,通过价格信号引导有序充电,避免充电负荷过度集中,促进新能源消纳。
探索车网互动商业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让电动汽车用户通过参与电网调节获得合理收益,实现车辆与电网的共赢发展。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攀升,标志着交通与能源两大系统的融合进入深水区。这一趋势既为电力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唯有加强跨行业协同,提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商业模式,才能更好地迎接交通全面电动化时代的到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