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睿见Economy
9月27日-29日,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本届大会以“十年奋进,智启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联合主办,设置了1场闭门会议、1场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6场主题论坛,以及多场特色专场活动,并新增了“充换电产业十周年发展成果回顾”,旨在共同推动充换电行业良性产业生态构建。其中,在9月29日上午举办的“特色专场:高速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生态论坛”上,湖北交投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新元发表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嘉宾: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北交投新能源公司的邱新元。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充换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个课题。湖北交投新能源作为交通强国战略推进与绿色出行服务的主力军,我们聚焦“能源+产业”的主责主业,秉持先行先试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升级与充换电商业模式创新,打造了一批覆盖高速公路、城市路网、绿色工地、园区景区的充换电示范项目,也形成了具有“湖北交投”特色的充换电高质量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在此与各位进行分享。
当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大众对充换电服务的“效率、覆盖、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有桩用”到“快充电”,从“定点充电”到“灵活补能”,行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突破找桩难、充电慢、体验差的痛点?如何构建适应多元场景的充换电服务网络?今天,我将围绕“构建极致充电网,引领绿色新出行”这一主题,把我们在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创新模式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与各位分享交流,以此共同推动充换电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一、锚定场景痛点,打造“全场景适配”的充换电设施
不同于单一化的充电桩布局,我们始终以“多元场景需求”为导向,让充换电设施既能适配高速公路的“极致快速补能”,也能满足城市路网的“方便便捷停靠”。
近两年,我们累计建成投运充电站182座,其中路外和城市充电站18座,路内充电站164座,路内充电站中,有乘用600KW超充站48座,商用重卡超充站6座,充电桩800多根,覆盖里程5800公里,累计充电4000多万度,服务车辆170多万次;投营乘用车换电站30余座。按照路内路外同步发展战略,预计2025年底,累计建成充电桩1800根,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区充电设施100%全覆盖,将彻底终结司乘湖北高速公路“充电焦虑”。
基于“充电+”的角度,接下来我汇报一下三个案例:
案例一:我们在荆州东服务区与国网、蔚来、华为三方合作,利用服务区蔚来第四代换电站的电池资源作为储能电池,在服务区建成高速路内第一个光储充换放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示范站点,我们利用服务区屋顶、车棚和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1.6MW,并双边配置600KW液冷超充站4套,共建设8根超充桩,20根快充桩,共28根充电桩,换电站23块电池,最大可调度2000kWh电量。根据光伏发电和充电桩充电情况,首次开发蔚来换电站放电功能,微电网智能调度将光伏发电优先用于充电站,多余的供换电站储能,智能打造光伏电站“满发电全消纳”的绿电最优利用场景。利用峰谷价差产生经济效益,还保障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优先使用绿电。
案例二:去年,我们建成了全国首条综合能源示范线——连接“汉孝随襄十”五座汽车城的汉十高速新股能源车超充走廊(434公里)。全线布局10座乘用车液冷超充站,其液冷超充终端最大功率可达600kW,“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可以轻松应对节假日“潮汐式”出行,“井喷式”充电需求。6座商用车超充站,为全国首条“商用车超充示范线”,采用单桩单枪架构,双枪同时充电功率达720kW,站点间距和位置根据汉十沿线货运情况和车距运营模式精心规划,提升电动货车的周转率和运营效率,打通整条高速商用车充电的成功经验已入选交通运输部交能融合示范案例。
案例三:黄石新港收费站,这是一个靠近长江大桥的收费站,靠近物流港口和园区,我们为打造楚道驿站试点,在收费所里建设了一套超充设备,采用柔性充电主机,单枪最大功率600kW,并在高速匝道互通闲置空地建设1.98MW光伏,年发电量在220万度,配置储能430kWh,实现光储充一体化,通过储能和智能微电网来优化调度,结合营销策略吸引周边车辆进站充电,在打造零碳收费站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消纳率,确保光伏绿电利用率在80%以上。
二、强化精细运营,构建“高效可靠”的充电管理体系
设施建得好,更要管得好。我们深知,充电服务的“可靠性”“响应速度”,直接影响用户体验。为此,我们搭建了“楚道易能充电运营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全流程精细管理。我们通过平台实时监测全省所有充换电设施的运行状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线上远程指导司机解决,不能自行解决的,我们立马指派服务区现场管理人员去协助解决,不能解决的故障,下单运维人员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置,最大限度保障司机补能需求。同时还积极推动与多家企业进行充电平台的互联互通,目前已成功接入华为、星星充电、蔚景云,接下来还会继续接入中石化、理想、蔚来等知名品牌的充电网络资源。车主无需在多个APP间切换,一个平台实现充电桩的查询、导航和扫码充电,实现“一站式”充电服务解决方案。
“潮汐充电”现象是影响我们高速服务区补能体验的关键痛点——重大节假日期间,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常常出现“车排队等桩”的情况,而平时又存在设备闲置的情况,这种峰常比严重失衡不仅耽误车主行程,更易引发焦虑情绪。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从“平台监控引导”与“移动充电机器人投放”两大维度出发,推出多项针对性措施,全力保障高速充电服务。
在车流高峰应急引导方面,每逢春节、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我们联合上级公司一起启动“全员下沉提枪充电”机制,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全面进驻车流量大、充电需求集中的高速服务区引导充电。并通过动态设置SOC充电上限,缩短车辆充电时长,提高充电桩的利用率,有效利用充电资源,缓解车辆拥堵;另一方面会主动为车主提供充电导航服务,通过发放“下一站点充电指引卡”,清晰标注下一个服务区或高速出口附近的充电桩分布、实时空闲数量等信息,有效分流车流,缓解热门站点的充电压力,同时我们还针对情绪激动的司机发放小额充电费抵扣券。
在常态化补能保障方面,我们积极响应湖北省委省政府“五有五该”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五好都该”的服务理念,为保证服务区“有电充”,在未建成固定充电设施的高速停车区,从今年清明节到现在一直投放了移动充电机器人50台。目前,移动充电机器人已在全省多个高速停车区实现常态化部署,不仅解决了“建桩周期长、覆盖难度大”的问题,更形成了“固定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的互补保障模式,无论平常还是高峰,都能为车主提供稳定的补能服务。此外,在节假日等充电繁忙时段,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全省范围内移动充电机器人的投放力度,重点向热门高速线路、易拥堵服务区倾斜,在清明、五一、以及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节,我们投放300多台充电机器人,通过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全方位应对潮汐充电挑战,让新能源车辆高速出行更放心、更高效。
三、创新商业模式,激活“可持续发展”的补能生态
(一)构建全域覆盖、智能便捷的充电服务体系
按照路内+路外协同发展的战略,启动覆盖全省所有收费站的“满格计划”。收费站充电桩全覆盖不仅可以终结司乘节假日上高速公路的充电焦虑,也是城乡共同发展的推进剂。高速收费站是衔接高速与城乡充电网络的“最后一公里”,我们锚定“城乡充电无断点”的终极目标:在319余座收费建成充电站319座,充电桩420根,覆盖车位840个,打造“高速周边必有快充”的充电服务网络,再在收费站匝道互通配套建设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真正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
(二)打造多措并举,精准高效的重卡充换电场景
在服务货运物流领域,重卡作为核心运输工具,对补能的“刚需性”“高效性”与“便捷性”有着极高要求——传统充电模式耗时久、效率低,难以匹配重卡高效率的运输节奏,而充换电模式的灵活应用,正成为破解重卡补能难题的关键方向。为此,我们针对重卡充换电需求,从“干线服务区快充”与“省界收费站换电”两大场景出发,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全力提升重卡补能效率,保障货运物流畅通。
一方面,依托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这一交通干线优势,我们计划在沿线蔡甸、大悟服务区规划布局建设兆瓦级商用车液冷超充站,20分钟完成充电,大幅缩短重卡在服务区的停留时间,让司机无需长时间等待,即可快速重返运输线路,有效提升货运周转效率。
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拓展重卡补能网络覆盖,我们充分盘活省界站闲置用地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光伏配重卡换电示范站。在省界站建设换电站,既无需额外大量新增土地,又能精准对接跨省运输重卡的补能需求,仅需5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实现“即换即走”,省界换电节点网络,为跨省运输的重卡提供高效补能保障,助力货运物流降本增效。
(二)深化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推广与创新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要求对电桩时间利用率高的服务区进行大功率改造。大功率充电站对电网稳定供电能力要求极高,包含商用重卡充电、换电等超大功率和电力需求,光储充一体化无疑是最佳的大功率充电解决方案。我们今年将在车流量大、日均充电量3000度以上的服务区配置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规模达到18座,借此机会,我们进行规模化复制,同时通过预先统一充电桩通信协议标准和预留储能容量,为未来参与车网互动和虚拟电厂调峰调频创造先行条件。
各位嘉宾,构建极致充电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精细的运营管理、开放的生态合作。过去几年,我们通过“场景适配建设施、精细运营提服务、模式创新促生态”,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北交投”特色的充换电高质量发展之路。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引领绿色新出行”为目标,在网络布局、生态构建上持续发力,也期待与各位行业同仁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充换电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交通强国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更多力量!
以上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