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汪子轶
一辆好车的诞生,从来不是单个零件的“独角戏”,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奏曲”。
9月28日,武汉经开区“中国车谷”,鄂湘赣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质量创新联合体正式揭牌。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市场监管部门携手67家产业链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强势“组队”,以期联手攻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共同擦亮“中部智造”的金字招牌。
活动现场
“抱团”破解产业质量难题
为何要“三省联动”?
——单打独斗行不通,抱团发展是王道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企业或区域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集团军作战’。”成立大会上,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丁鹿杰一语道破“抱团解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领跑全球,但痛点依旧尖锐:电池安全焦虑、智能网联合规认证复杂、跨区域质量标准不一、产业链溯源困难……“比如一辆车出现电池故障,溯源可能涉及江西的材料、湖南的电芯、湖北的整装环节。过去各省自查,效率低且难根除。”联合体筹建组负责人、秘书长刘建东点出关键。
而鄂湘赣三省的产业禀赋,恰似天作之合:湖北坐拥“中国车谷”,整车制造与智能网联技术领先;湖南在电驱动、芯片等核心部件上实力雄厚;江西则凭借锂矿资源,成为全国关键的电池材料基地。三省联手,堪称“整车龙头 + 核心部件中坚 + 资源保障后备”的梦幻组合。
首批项目直指产业“心腹之患”
经过数月筹备,自2025年5月启动以来,联合体筹建组已深入三省龙头企业调研,梳理出多项共性质量痛点,并精准锁定了首批质量技术攻关项目,剑指产业“心腹之患”:
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验证方面,将聚焦汽车网络安全,共同推动ISO/SAE 21434等国际标准落地,筑牢车辆“防火墙”;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方面,三省将携手打通从江西材料、湖南电芯到湖北整车验证的全链条数据,提升电池安全性与寿命;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溯源方面,建立跨省协同机制,一旦出现问题,可快速精准定位故障环节。
“我们不仅要‘搭好台’,更要‘唱好戏’。”武汉市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相关负责人钱学龙现场描绘了务实蓝图:“未来,湖北的整车企业可以顺畅对接湖南的电机、江西的电池材料,形成高效的‘三省循环圈’;企业检测认证有望实现‘一次通行、三省互认’;遇到质量问题,三省监管力量可联合出击,大幅提升解决效率。”
下一步怎么干?——打通堵点,让企业“轻装上阵”
联合体成立只是起点,关键在于后续行动。刘建东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推动:打通机制,建立“年度峰会”制度,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检验检测结果互认、质量标准区域统一等政策协同,降低企业跨省运营成本;对首批攻关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出成果、见实效;组织三省巡回培训,为企业培养质量骨干;协调“国字号”检测机构开通“跨省送检绿色通道”;定期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扩大“三省配套”比例;联合发布《鄂湘赣新能源汽车质量发展白皮书》,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展会,共同讲好“中部新能源汽车”故事。
活动现场
让“中部战队”驰骋全球赛道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突破难、检测成本高是两大‘拦路虎’。现在三省资源打通,我们能借力顶尖实验室,对接龙头需求,真是找到了‘靠山’!”光昱明晟公司副总经理陈钰璇的感慨代表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作为联合体理事长单位,岚图汽车总监陈林现场表态:“我们将发挥‘领头雁’作用,开放分享质量管理经验,带动产业链伙伴共同向上。”
江西江铃新能源、湖南中车时代电动等副理事长单位也纷纷承诺,将投入优势资源,参与共性技术攻坚与标准制定。
“今天,我们播下了协同发展的种子;未来,必将收获质量提升的硕果。”丁鹿杰在总结中展望,联合体将致力于共同培育有影响力的“鄂湘赣新能源汽车”区域品牌,不仅要对标国际顶尖水准,更要让“中部智造”的新能源汽车驰骋于全球舞台。
据悉,联合体已聘请华中科技大学蒋炎坤教授、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马钊等多位资深专家担任顾问,未来将通过定期举办质量创新峰会、发布产业白皮书等方式,持续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中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