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
道路,犹如城市的“血脉”,其畅通洁净关乎着城市的健康活力。但城市道路环境维护难题重重:道路保洁质量如何精准把控、市政设施病害怎样才能及时发现?跨行业协作效率低怎么破解?
“以前,全靠人在马路上转,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有些角落的垃圾很容易被漏检。”上海静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一线巡检工作人员感慨。如今,随着“城市运营AI一体化巡检”模式的上线,道路环境维护方面的“麻烦事儿”都成了过去式。
环卫督察车装了“智慧眼”。受访者供图
该集团针对环卫、绿化、市政巡检的痛点,给环卫督察车装了“智慧眼”——轻量化的智能巡检AI摄像头。这个小小的摄像头可不简单,它像个敏锐的观察者,时刻注视着道路上的每一个细节。再搭配上图像识别、激光雷达这些“黑科技”和垂直领域大模型,环卫督察车化身为能识别30多种问题的“城市道路扫描仪”,就像给马路请了位“智能体检员”。
这位“智能体检员”的工作范围可不小,它跑遍了静安区14个街镇的284条道路、1299个路段。无论是路上的暴露垃圾、打包好的垃圾,还是路面的坑槽、裂缝,甚至是井盖没盖好、栏杆坏了这些细节,都能被精准“看”到。经过实际检验,它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0%,真正做到了对道路问题的精准“把脉”。
“智能体检员”对道路问题精准“把脉”。受访者供图
“发现问题是第一步,如何快速处置同样关键。”静安城发集团副总经理陈珏峰表示,以前人工发现问题后,需要手工录入登记,通过对讲机呼叫派单处置。虽然很便捷,但缺乏精准定位和现状详细描述,导致处理效率大打折扣。
AI一体化巡检流程。受访者供图
而现在,巡检设备引入边缘计算,并借助5G技术实现了工单的即时派发与处置。例如,早上8:15,巡检车发现了一处暴露垃圾,到8:30分,处置人员已经到场并且完成了清理,整个过程仅耗时15分钟。
在这一环节,城发集团使用了“秘密武器”——“一张图”管理。AI在图上实时标注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路段环境状况。一旦发现问题,系统立即调度附近作业力量迅速赶赴现场;同时,结合巡检车的GPS轨迹,核对作业计划,确保每条路都查得到、无遗漏。问题解决后,数据回传到平台,形成“巡—管—养—用”完整闭环,实现事前能预警、事中能跟踪、事后能监管。
一张图管理。受访者供图
在图中,精细化管理一览无余。陈珏峰表示,任意路段、任意工单的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是集团内部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预测问题发生的趋势,从而提前介入,避免‘被动式’管理,保持城市管理的常态与高效。”
这种基于数据的决策方式,不仅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精准,也打破了环卫和市政行业各自为政的壁垒。通过共享巡检车辆和多场景AI大模型,建立跨业务协同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应急事件处置时,可以快速调度力量响应,大大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基于静安区路况条件特点,一辆巡检车一天8小时巡检里程 60—70公里,工作量相当于10-12名人工巡检员。2025年第二季度,3辆巡查车累计巡查16032公里,推送环卫案件8297件、市政病害7263件。环卫业务问题从发现到处置归档闭环只要20分钟,市政病害发现能力和处置修复能力也都得到了双重提升。
这一高效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在2025年上半年的各项数据中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环卫保洁投诉率较2024年同期下降20%,市政病害漏检少30%,进一步提升日常作业效率,确保城区环境品质。
目前,AI巡检车已在静安区全面推广,成为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静安区城发集团的探索并未止步,他们正计划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更多场景,如垃圾分类收运、物流体系调度等,持续拓宽AI技术的应用边界,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运营“静安样本”,让城市更加智慧、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