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重庆市召开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座谈会。
会上明确指出,重庆将全力以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浪潮中,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目标迈进。这座昔日的传统汽车重镇,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坚实底气。
前不久的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一股强劲的“重庆旋风”令欧洲汽车行业为之惊讶。长安汽车携多品牌矩阵全面出击,在欧洲腹地发布并交付新车;赛力斯集团将问界系列首次带到全球舞台,并发布了针对中东市场的深度本地化车型。
与此同时,9月25日至27日,汇聚了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500余位产业界代表的“2025车路云50人年度论坛”在重庆科学会堂举行。
▲西部(重庆)科学城。雷键 摄
一边是国际舞台的精彩亮相,一边是顶级行业盛会的思想碰撞,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底气,在这一刻跨时空交织显现。
PART.01
底蕴深厚:龙头带动跃向新阶段
重庆汽车产业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过去,重庆汽车以传统燃油、合资品牌、中低端车型为主,但如今已成功转向以智能网联新能源、自主品牌、中高端车型为主。
从产业规模来看,重庆已汇聚长安、赛力斯、千里科技等头部企业,形成了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全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3类系统、12类总成、56类部件”全覆盖,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如,整车制造方面,重庆形成了以长安汽车、赛力斯汽车为龙头,10多家整车企业协同发展的整车体系。
▲长安汽车数智工厂,机器人配合AI视觉在线检测系统检测车身精度。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24年,重庆市汽车产量达254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万辆,弗迪刀片电池、青山工业多合一电驱等零部件产品技术和产销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1—8月,全市汽车产量165.9万辆,保持全国省市第三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9万辆,增长31.4%。汽车产业实现产值3894.7亿元,同比增长7%。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重庆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曾经的“重庆制造”正加速迈向“重庆智造”与“重庆创造”。
PART.02
创新动能:车路云一体化撑起“智造”新变量
重庆不光有整车厂,在智能制造上更展现出勃勃生机。
重庆此次“突围”的逻辑在于以“车路云一体化”为技术底座,通过整零协同、软硬结合、生态共建,打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闭环,最终将实现从“汽车重镇”到“全球标杆”的质变。
这一路径既呼应了国家五部委“20城试点”的战略部署,更依托重庆“整车+零部件+后市场”的全产业链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重庆的底气,源于“四侧协同”的系统思维。
这种涵盖供给侧、需求侧、要素侧、环境侧的协同模式,正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山城落地生根。
▲无人驾驶公交车行驶在道路上。资料图
以供给侧为例,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建成全国首个全类型车辆赋能的智能网联示范区,近50公里道路实现感知全覆盖。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日前发布了《车路云融合规模验证行动》。该行动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牵头,并在西部车网的支持下,协同十五家车企联合推进的重大测试项目,计划定于2025年第四季度在重庆正式启动,是我国首次在“车路云一体化”框架下组织开展的多车企、大规模联合测试验证行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测试数据将反向优化车企算法,加速技术商业化。
长安汽车总裁助理、首席智能驾驶技术官陶吉公开表示,数据驱动的新范式到来,使所需数据格式更易标准化,且路侧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可以使车的数据和路的数据在云端做统一汇聚,形成在云端仿真训练的数据基础。
PART.03
破除“芯”困局:协同创新提供强劲驱动
缺“芯”曾是悬在车企头上的利剑,而重庆正用全链布局破局。
作为产业链核心承载区之一的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已成为车规级芯片的“攻坚阵地”。
▲鸟瞰西永微电园 雷键 摄
华润微电子的56款车规级功率芯片已量产上车,中国电科的驱动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园区累计开发汽车芯片168 款,目前已有23款直供长安、赛力斯。今年7月,总投资42.5亿元的8个集成电路项目集中签约,进一步筑牢车规级芯片“护城河”。
在 “车路云一体化” 核心环节,科学城已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中国信科集团与重庆高新区合资成立的中信科智联,正专攻车联网解决方案研发,目标打造全国第一品牌,为长安、赛力斯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西部智联孵化的智御维科公司,其自主研发的“车云双擎”御猫云链平台,已成功搭载在2025年8月量产的新能源重卡T9上,成为车路云融合技术商业化的新案例。
目前,仅西部(重庆)科学城就已集聚6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充电设施、自动驾驶运营等全链条。
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集聚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汽车领域研发中心超270家,上线汽车产业大脑,建成汽车行业未来工厂4家,全市汽车领域拥有相关产业高新技术企业754家,科技型企业3543家。
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重庆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大发展潜力。
PART.04
营造生态:“有形之手”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重庆的底气,还藏在“有形之手”的精准调控里。
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是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重要保障。
国家层面上,重庆入选第一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成功获批成为“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首批城市,还入选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
今年7月,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全新组建,它跳出了国企改革里“规模整合”的常见路径,将长安汽车从兵器装备集团下属的二级子企业,直接在重庆升格为一级央企,体现了国家对重庆汽车产业的重视。
▲9月7日,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市民在新能源汽车展台观看车身结构。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地方层面上,2023年,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并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明确置于体系首位。随即,重庆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扎实的促进政策。这些政策为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有力地推动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33618”制造业体系牵引下,重庆政府既扶龙头也育新苗。支持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打造阿维塔,鼓励赛力斯构建“厂中厂”供应链模式,更催生重庆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千里科技)这样的AI新势力。作为中国摩托车曾经的“出口冠军”,近年来,千里科技立足本地资源,通过产业链与技术链协同发展,聚焦核心智驾智舱场景,构建“AI +车”开放平台,其RLM 智驾大模型已实现L2 +级量产。
这一步步筹划、一件件实事,都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重庆的产业生态,使其从一个以整车制造为核心的基地,向一个以智能科技为核心的策源地加速转变。
PART.05
全球视野:抓住历史机遇让“渝车出海”
重庆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视野,从不局限于本地,而是放眼全球。
围绕“渝车出海”,《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征求意见稿)》提出,将引导整车企业采取签订量价运力捆绑协议、海运滚装船长期协议等方式争取运力保障。计划到2027年实现渝车出口金额超过1200亿元。
▲西部(重庆)科学城。曾诚 摄
西部(重庆)科学城正成为“渝车出海”的跳板之一。依托西部车网这一市级运营平台,科学城正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在海外推广。在2025车路云50人年度论坛的国际闭门研讨会上,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乌兹别克斯坦前外交部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倡议,建立“车路云一体化丝绸之路平台”,将车路云一体化合作纳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上合组织“互助共赢”精神之下。他直言,“通过采用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以及采用一套全新的标准生态系统,包括充电、维护和自动驾驶,中亚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
在以“智能网联”为关键词的汽车产业发展下半场,重庆正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旗帜鲜明地将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深度绑定,一个极具辨识度的产业生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从传统工业重镇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重庆的底气并非偶然。
是龙头引领与生态共生的结果,是全链布局与创新突破的共振,更是政策定力与市场活力的同频,是技术基座与商业化场景双向赋能,是放野全球的市场布局。
从沿海代工到自主出海,从低端输出到高端突破,重庆汽车产业的全球话语权正在重塑。随着两江新区国际检测认证基地落地,叠加科学城的技术输出能力,更多“重庆车”将加速驶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