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汽华为戏剧性握手,到福特CEO开小米SU7,一场关乎生死的战略分野正在上演。
三年前,广汽集团董事会的11块“否决”牌整齐陈列,将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拒之门外。
三年后,董事长冯兴亚与任正非握手的画面刷屏网络,背后是广汽新能源销量放缓、净利润缩水近四分之三的现实。
在大洋彼岸,福特CEO吉姆·法利每日通勤的座驾已换成小米SU7。他公开承认这款中国电动车“棒极了”,并直言福特的真正对手不再是通用或大众,而是吉利、比亚迪等中国车企。
01 销量迷思:中国汽车的囚徒困境
当比亚迪将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车型下探至10万元区间,当零跑汽车宣布智驾软件全面免费甚至退还用户已付费用时,一场没有退路的消耗战已然打响。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揭示残酷现实:今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同比增长7%,利润却大幅下滑11.9%。价格战的“绞肉机”效应愈发明显——2024年乘用车平均降价1.6万元,而今年前4个月已飙升至2.5万元,新能源车更达2.7万元。
成本困局触目惊心:仅比亚迪智驾团队4000人,每月人力成本就高达10亿元。博世中国区高管吴永桥发出警告:全面免费推广智驾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全行业陷入“不降等死,降价找死”的恶性循环。19家整车上市公司中,5家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境地,蔚来单车亏损高达10万元。
02 战略分野:国际巨头的利润保卫战
当中国车企在价格血泊中厮杀,国际巨头悄然调整战线。
本田将电动车投资预算削减30%,暂停加拿大150亿美元电池基地建设;福特放弃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研发,其电动车部门去年亏损51亿美元;日产则关闭九州岛电池工厂,削减1500亿日元电动车开发费用。
这些动作背后是清醒的战略转向:
“我们手里握着资金和技术,等你们先‘烧死’,我们再来抢市场。”两年前某外资高管的狂言,如今正演变为残酷的商业策略。
手握7450亿日元现金的丰田,一边追加4700亿日元研发投入,一边将HEV混动作为现金流“压舱石”。沃尔沃加速中国化战略,在中国市场推出XC70等7款重点车型,覆盖“燃油、纯电、插混多条技术路线”。
03 转型阵痛:从价格屠夫到价值巨头的生死跨越
中国汽车产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点。当NOA(领航辅助驾驶)标配率半年内从9.5%飙升至24.1%,技术红利期正在消退。
江苏销售公司的转型照亮前路。该公司成立新能源运营中心,构建“开发审批智慧化、运营监管智慧化、分析诊断智慧化”体系,前7个月充电量超6200万千瓦时,服务客户零投诉。
车企小程序的数字化突围同样亮眼:某车企通过流程重构,将试驾预约步骤压缩至3步,预约量飙升300%,到店率提升40%。
这些探索揭示破局关键:
04 生死抉择:中国汽车产业的终极拷问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曾占据东南亚90%市场份额。恶性价格战导致品质崩坏,如今份额萎缩至1%。这个惨痛教训悬在中国汽车头顶。
博世吴永桥的警告愈发尖锐:“若将所有高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免费安装到所有车型上,将给中国智能辅助驾驶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当腾势N7将激光雷达版价格压至25万元,成本与价值的平衡木已然颤抖。
智能化不应是免费赠品,而是可持续的技术投资。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华为乾崑智驾3.6万元,蔚来采用月费制——这些模式维系着研发投入的血液。
出海征程更需体系作战。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但面对欧美关税壁垒、海外服务网络缺失、法规差异等挑战,急需构建“整车+供应链”协同出海的生态系统。
苏州花桥综合能源站的昆仑网电大屏上,充电量、车辆信息、区域热力图实时跳动。江苏销售的新能源运营中心像“智慧大脑”,让充电桩利用率提升40%,客户零投诉。
这种精细化运营能力,恰是中国车企穿越价格战迷雾的指南针。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车凭价格优势横扫东南亚,拿下90%市场份额。恶性内卷导致品质崩坏,如今份额仅剩1%。当沃尔沃在中国布局七款车型、福特CEO开着小米SU7上下班时,国际车企正用利润蓄水池为下一轮技术竞争储备弹药。
中国汽车的真正对手从来不是同行,而是自己能否完成从“价格屠夫”到“价值巨头”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