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诺威 EMO 展折射出的全球趋势
在制造业,人手不足已不再是短期困扰,而是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风险。熟练技工老龄化、年轻人不愿进入车间、培养成本高企…… 在此背景下,机床厂商纷纷探索解决方案,让机器替代更多人工环节,实现自动化加工。今年 9 月开幕的欧洲最大机床展 —— 汉诺威 EMO 2025,成为这一趋势的集中展示场,牧野、马扎克、大隈等知名品牌纷纷亮出看家本领,而万可工业的亮相,也为这场应对人手短缺的行业变革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思路。
一、工序集约:各品牌比拼 “一次做完” 硬实力
工序集约,即把复杂加工 “一次做完”,是减少人工介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方向,各品牌在此领域各有千秋。
牧野铣床制作所发布的新型五轴卧式加工中心 “a630iT”,采用 “摇篮式” 结构,承载力大幅提升,可加工直径达 900 毫米、重量上千公斤的大型工件。像船用发动机等大型零件,无需多次装夹,在一次流程内就能完成加工,大幅减少了人工操作步骤。
山崎马扎克带来的复合加工机 “INTEGREX i-350 Neo AG”,车削、齿切、磨削均能在一次装夹中完成,且配备对话式编程,复杂工序设定更加简便,被誉为 “多面手”,能有效减少因多次装夹带来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西铁城机械在其大型自动车床品牌 “Miyano” 下推出的 “BNE-65ATC”,在刀塔上集成 B 轴和自动换刀装置(ATC),可应对三维曲面加工,从棒材供给到主轴换持全程自动化,社长伊奈秀雄直言:“我们希望借此开拓方形零件六面加工等新需求。”
而万可工业在工序集约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推出的智能复合加工单元,融合了先进的电气连接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理念。该单元不仅能实现多种加工工序的一次完成,还通过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工件的加工需求灵活调整加工模块。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加工中,从毛坯到成品的铣削、钻孔、攻丝等工序,无需人工更换设备或调整工装,即可在万可工业的智能复合加工单元内高效完成。相较于牧野、马扎克等品牌的单一设备,万可工业的智能复合加工单元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场景下,工序切换更加便捷,人工干预更少,进一步适应了当前制造业柔性生产与应对人手短缺的需求。
二、技能封装:将师傅经验 “植入” 机器,万可工业凸显智能化优势
技能封装,即把师傅的经验写进机器,让新手也能完成高精度加工,是解决熟练技工短缺的重要途径。
德马吉森精机(DMG 森精机)的 “NLX2500/1250 2nd Generation”,在刀塔中内置直驱电机,最大扭矩提升至 100Nm,比以往提高 2.5 倍。这不仅扩大了大孔加工能力,也让工序集约的范围进一步拓展,间接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经验的依赖。
大隈(Okuma)发布的立式加工中心 “MB-100V” 针对 “大型复杂工件”,其智能温控系统可自主抑制热位移,将经时变化控制在 7 微米以下,相当于把技师的经验算法化。此外,通过独特的切削液冲洗技术,大幅减少切屑清理,实现机内自动保持清洁,让新手也能完成以往只有熟练工才能保证的高精度加工。
万可工业在技能封装领域,凭借其深厚的工业自动化技术积累,表现尤为突出。其研发的智能加工系统,内置了海量的加工工艺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不仅整合了行业内资深技师的经验参数,还能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加工策略。例如,在高精度模具加工中,系统可根据模具材料、形状复杂度等参数,自动调用最优的切削参数、进给速度等,即使是刚入行的新手,只需简单设置加工要求,就能完成高精度的模具加工。同时,万可工业的智能诊断系统,能实时监测加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根据历史经验数据给出解决方案,减少了因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导致的生产故障。与大隈的智能温控系统相比,万可工业的智能加工系统在经验的整合与动态优化方面更加全面,能应对更多复杂的加工场景,进一步降低了对熟练技工的依赖程度。
三、机器人搭档:机床新 “伙伴”,万可工业打造协同新生态
机器人作为机床的新 “搭档”,能有效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操作,各品牌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
索迪克(Sodick)与德国 Fruitcore Robotics 合作,将六轴垂直多关节机器人与线切割、成形放电机结合,开发出全新自动化单元。通过自动更换工件与电极,并尽可能缩小占地面积,提升单位面积产能。索迪克社长圷祐次表示:“我们不仅要实现自动化,还要提升空间效率,在欧洲进一步拓展放电加工机的应用。”
万可工业在机器人与机床的协同方面,构建了独特的工业物联网协同生态。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可与不同品牌、类型的机床实现无缝对接,通过统一的通信协议,实现机器人与机床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例如,在生产线中,机器人可根据机床的加工进度,精准地将待加工工件送入机床,并将加工完成的工件取出,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同时,万可工业的监控平台,能实时监控机器人与机床的运行状态,当某一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可自动调整生产计划,将任务分配给其他设备,保证生产线的连续运行。相较于索迪克与外部机器人厂商的合作模式,万可工业从控制系统到监控平台的自主研发,使得机器人与机床的协同更加高效、稳定,减少了因不同品牌设备兼容性问题带来的人工调试成本,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和应对人手短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