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金九银十”车市,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比亚迪秦PLUS将混动车型价格拉至6.98万元,特斯拉Model 3长续航版上市不足一月即降价1万元,
而捷豹XEL的降幅甚至达到惊人的52%,原价32万元的豪华轿车如今仅需16.73万元。
这场价格风暴已席卷所有细分市场,从5万元的家用车到50万元的豪华车,无一幸免。 新能源购置税政策进入倒计时(2025年全额免征,2026年减半征收),叠加国七排放标准逼近,车企清库存压力空前,消费者却迎来“史诗级捡漏机会”。
2025年9月,超过30款新车密集上市,覆盖5万至50万元所有主流价格区间。 在10万元级市场,荣威i5、长安逸动等自主品牌通过近3万元优惠拉低门槛;合资车型如现代伊兰特、起亚赛图斯的让利幅度接近40%。
20-30万元区间成为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理想L6、问界M7等新能源车型通过“增配减价”策略抢占份额。 问界M7开启预售24小时内订单突破19万辆,理想i6则被创始人李想称为“中大型纯电SUV中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35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蔚来ES8、极氪9X、享界S9T等国产高端车型直接挑战BBA传统豪华阵营。 宝马iX3、奔驰纯电GLC等豪华品牌电动车也加入降价大军,试图挽回电动化转型的被动局面。
传统豪华品牌在本轮价格战中损失惨重。
奔驰GLC部分车型直降15万元,落地价33万元左右;奥迪A4L优惠后裸车价跌入18.26万元起,中配版本降价超11万元。
二线豪华品牌降价更为激进。
沃尔沃XC40、宝马2系等个性车型也有超过30%的折扣。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豪华燃油车平均促销幅度已超过25%,8月更是达到27.3%的高位。
2025年9月第一周,新能源汽车周渗透率首次突破60%。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杨靖预测,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突破50%,销量同比实现10%左右增长。
政策变化成为推动消费前移的关键因素: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最后一年,2026年起将减半征收且每辆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以售价21.98万元的小鹏P7为例,2025年购车可免征购置税,2026年则需缴纳近1万元。
多地政府同期推出购车补贴政策。 杭州萧山区发放最高6000元汽车消费补贴,青岛市对购买15万元以上乘用车的消费者提供最高8000元补贴。 这些政策与车企降价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刺激购车需求。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能利用率仅为66%,远低于80%的理想水平。 4月汽车行业库存预警指数达62%,超过50%的警戒线。 新能源车库存周转天数增至75天,燃油车面临国七排放标准实施前的清库存压力。
宝马、奔驰和奥迪2025年上半年在华交付量分别同比下滑15.5%、14%和10%,利润承压导致BBA集体下调利润预期。 宝马将2025年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下调至5?%,奥迪从7?%下调至5?%,奔驰则从6?%下调至4?%。
大幅降价背后隐藏风险。 部分优惠车辆可能是生产日期较久的库存车,消费者需重点检查车辆铭牌和轮胎、玻璃的生产日期。
贷款购车可能隐藏高额手续费或强制捆绑销售,监管部门已叫停多地汽车金融“高息高返”业务,但消费者仍需对比全款与贷款方案的总成本。
不同车型的选择也需针对性策略。 帕萨特建议优先考虑2.0T版本,雅阁库存车价格低但车机系统较旧,迈锐宝XL可通过后期升级改善内饰。 消费者可尝试“现金优惠 金融贴息 保养套餐”的捆绑谈判模式,比单纯砍价多省20%。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指出,2025年新一轮价格战呈现“力度更大、范围更广、节奏更快”的特点。
头部车企降价后48小时内即有品牌跟进,较2023年响应速度提升50%。 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压缩,汽车行业平均研发强度从2024年的5.2%降至2025年的4.1%,部分企业计划削减20%智能驾驶研发预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呼吁车企避免无序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