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首日,全国多条高速公路迎来出行高峰,车流缓慢挪动的画面在社交平台频繁刷屏。其中,新能源车主的“双重焦虑”格外引人关注——既要面对漫长堵车,又要时刻紧盯电量,不少人因担心续航不敢开启空调,让长途出行更添疲惫。这一现象,不仅是假日出行的阶段性痛点,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出行体系在规模化场景下的配套短板。
过去几年,新能源车凭借“节能环保”“智能交互”的优势,快速走进千万家庭,城市短途通勤中“低成本、低噪音”的体验,让其成为不少用户的首选。但当场景切换到假期长途、高速拥堵,新能源车的短板便集中显现。
今年国庆期间,辽宁一位车主分享,自己在高速上堵了3小时,全程不敢开空调,即便车内温度超过30℃,也只能开窗通风;河北某服务区更出现“凌晨排队等充电”的情况,有车主从凌晨1点等到3点才充上电,直言“下次长假宁愿开油车”。社交平台上,“高速上见不到几辆电车”的吐槽刷屏,背后是车主们对“续航虚标”“充电难”的无奈。
为何车企宣传的“600公里续航”“800公里续航”,到了高速上会“缩水”明显?一方面,高速行驶中车辆能耗本身高于城市路况;另一方面,堵车时空调、车机等设备的持续耗电,让电量消耗速度远超预期。更关键的是配套设施的“适配不足”:多数服务区的充电桩集中在进出口区域,中段区域桩位稀少,导致高峰时段“抢桩”成常态;部分充电桩存在“占位不充电”“设备故障”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充电效率。
此外,“家用充电桩安装难”也加剧了用户焦虑。不少老旧小区因电路容量、停车位限制,无法安装私人充电桩;租房用户更面临“物业不配合”“无法固定充电点”的问题,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这让“补能”从“日常便利”变成了“碰运气”。
有观点疑问,为何部分欧美国家较少出现这类问题?事实上,这与出行模式差异密切相关:欧洲多数家庭拥有私人充电桩,且假期出行更分散,长途跨区需求较少;而中国“集中式假期”“跨省返乡”的出行特点,导致短期内高速流量爆发,对充电桩的“瞬时需求”远超日常。据中国充电联盟2025年9月数据,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达420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超98%,但“总量够、布局散、管理弱”的问题,让资源难以高效利用。
目前,官方已明确“2026年前完善高速服务区充换电设施”的规划,车企也在推进快充技术、换电站和应急充电车的落地。但从现实来看,这些措施仍需时间落地——快充技术需车辆与桩体适配,换电站覆盖范围有限,应急充电车的调度效率也需提升。对普通用户而言,选择油车并非否定新能源,而是面对现实的“务实选择”:毕竟,出行的核心需求是“顺利抵达”,而非“技术标签”。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新能源车续航不够”,而在于“配套体系跟不上用户需求”。当加油站能实现“3分钟补能”,充电桩却仍需“半小时以上等待+半小时以上充电”;当油车无需规划“加油点”,电车却要提前查桩、预约、绕路,这种体验差距,让不少用户在长假前“退而求其次”。
高速充电焦虑,从来不是“车主问题”或“车企问题”,而是新旧交通体系转型中的“系统性阵痛”。新能源车的技术进步,需要配套设施、运营管理、流量调度的协同支撑,缺一不可。
如今,部分地区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江苏在30个重点高速服务区部署移动充电车,缓解高峰压力;宁波、杭州等地的服务区试点“充电桩智能调度系统”,通过APP实时显示桩位状态、预估等待时间;国家电网推出“错峰充电优惠”,引导用户避开高峰时段。这些尝试虽不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却为“补能便利化”提供了方向。
新能源出行是未来趋势,但“趋势”落地需要“用户体验”托底。如果只追求“电池容量竞赛”,却忽视“充电桩布局”“运营管理”;只强调“智能科技”,却解决不了“堵车时的电量焦虑”,新能源车就难以真正成为“家庭长途出行的放心选择”。
国庆高速上的“电量焦虑”,本质上是用户对“出行安全感”的需求。新能源车要从“城市通勤工具”升级为“全场景出行伙伴”,不仅需要电池技术的突破,更需要配套体系的“精细化运营”——比如根据假期流量提前调配充电桩资源、建立“故障桩快速维修”机制、优化服务区桩位布局。
当有一天,新能源车车主在高速上不用“算着电量开”,不用“熬夜等充电”,新能源出行才算真正走进“成熟阶段”。毕竟,交通变革的核心,永远是“让人的出行更便利”,而不是让技术停留在“宣传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