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钱亚光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刘 洋
人工智能正以史无前例的深度与广度,重塑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它的影响力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渗透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治理革新,甚至人类文明底层逻辑的重构之中。
如今,生成式AI已实现多模态交互能力,能同步处理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信息,不仅能生成逻辑连贯的内容,还能执行复杂任务;更前沿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则在突破技术边界,将语言模型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能力相结合;与此同时,AI还在与5G、物联网、区块链深度融合,共同催生全新的技术生态。
在科学研究领域,AI同样成为“破局利器”。比如DeepMind研发的AlphaFold,成功破解了2亿种蛋白质结构,直接推动生物学迈入“预测时代”;而在量子计算、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AI的应用更是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新材料从研发到落地的时间被压缩了70%以上。
面向大众生活,AI的影响也触手可及。如今,聊天机器人每周的使用人数已达数亿,这种高频次的交互正悄然改变着教育模式、儿童成长路径,甚至人际交往的方式。
从产业层面看,AI正在掀起一场全方位变革:它既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升级,也助力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更在重构全球产业链的权力格局——从单纯提升生产效率,到彻底重塑产业发展范式。
在社会层面,AI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它既给就业市场带来“创造性破坏”,也推动社会治理模式的革新,从最初释放效率红利,逐步迈向引领人类文明转型的新阶段。
更深远的是,AI正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机关系”的哲学定义。随着生物智能相关技术的突破,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化路径也在被改变。事实上,AI塑造未来的本质,正是人类通过技术手段,重新定义自身存在方式的过程。
正如人工智能专家、著名未来学家雷・库茨韦尔(Ray Kurzweil)在2005年著作《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提出的“奇点理论(Singularity T heory)”:到2045年前后,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将超越人类智能总和。届时,AI可能具备自主设计更高级AI的能力,从而引发指数级的技术进步浪潮。
2025年9月,《时代(Times)》杂志发表《塑造未来的十大人工智能应用(10 AI Applications Shaping the Future)》一文,深入探讨了AI创新在塑造未来过程中,所采用的10种关键方式。
01
疫苗研发:AI让“百日研发疫苗”从目标变为可能
新冠疫苗的快速研发,离不开三大核心要素:多年积累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研究基础、各国强大的政治推动意愿,以及大量资金的投入。
但要将通常需要15年的研发周期,压缩到仅12个月,科学家们还借助了一系列全新的AI工具——从解读病原体基因组,到清理临床试验数据,AI在每个关键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这类AI工具正持续助力疫苗研发提速。
面对可能引发大流行的病原体,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项目负责人蒂莫西・恩迪(Timothy Endy)信心十足地表示:“我们能在几天内设计出一种新疫苗。”
CEPI作为推动疫苗研发的公私合作组织,其核心目标是实现“100天内研发并部署新疫苗”。而恩迪坦言:“我觉得我们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目标了。”
02
人机关系:AI陪伴成新趋势
如今,人机关系正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互动方式之一。数百万用户开始依赖AI聊天机器人,让它们扮演“多面角色”——既是倾听心事的朋友,也是疏导情绪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满足情感需求的恋人。
以AI角色扮演平台Character.AI为例,目前它的月活跃用户已达2000万,其中女性用户占比50%,且有一半用户出生于1997年之后。
伦敦国王学院研究“AI与人类亲密关系”的教授凯特・德夫林(Kate Devlin)认为:“对很多人来说,AI陪伴是一种有趣的消遣,能带来不少精神满足。”她强调,只要用户清楚“AI没有真实感知能力”,这种陪伴就有其积极意义。
但德夫林也警示风险:弱势群体——尤其是儿童或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若向“非为心理治疗设计”的AI工具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可能会受到伤害。
不过,她对社会适应能力抱有信心:“随着AI使用量的增加,社会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个变革阶段,毕竟我们最擅长的就是做‘人类自己’。”
03
追踪野生动物:AI让保护工作“精准高效”
▲“野生动物洞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野生动物进行追踪,以实现保护目的,其操作既准确又高效
为了实时监测野生动物动态,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在全球最偏远的地区布设了“运动触发式摄像头网络”。但这些摄像头拍摄的海量图像,往往需要数周时间才能筛选出“有价值的动物目击画面”,极大拖累了保护工作效率。
好在“野生动物洞察(Wild life Insights)”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款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谷歌等机构联合开发的AI工具,能快速扫描数百万张图像,并且以99.4%的准确率精准识别动物种类。
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负责人艾比・赫迈耶(Abby Hehmeyer)表示:“这让研究人员能腾出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保护工作。”
2025年3月,研发团队将这款“经6500万张图像训练”的工具开源,让全球的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都能免费使用。
赫迈耶感慨道:“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峻,而这款工具让我们能以‘与威胁同步’的速度做出应对。”
04
教育:AI进校园监管与机遇“两手抓”
当不少教育机构还在忙着“管控AI进校园”时,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悄然普及。
2025年7月,美国教师工会与OpenAI、微软、Anthropic达成合作,计划未来五年内培训40万名学校教师“善用AI教学”;同年8月,OpenAI又与印度政府合作,推动其AI技术在印度全国学校的落地。
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罗斯・卢金(Rose Luckin)在“AI与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她指出:“学生广泛使用AI,其实暴露了传统教育体系的不足——原本它就无法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
但卢金也认为,AI带来的变革中蕴含着新机遇,只是“必须通过监管保护弱势群体,并明确AI的局限性”。
她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真正要弄清楚的是,人类与AI之间,究竟该建立怎样的关系?”
05
循环再利用:AI设计“超级酶”,无限回收塑料
▲Epoch Biodesign公司利用AI为三大类塑料设计了酶,以帮助处理废弃物。
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超过3.5亿吨,而处理这些垃圾一直是环保领域的难题。
总部位于伦敦的Epoch Biodesign公司,正用AI寻找破解之道——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雅各布・内森(Jacob Nathan)表示:“AI设计的酶能‘逆转塑料生产过程’,把塑料变回制造它的原始化合物,这让如今被填埋或焚烧的塑料,有了无限回收的可能。”
目前,该公司已通过机器学习,为三大类塑料设计出专属分解酶——这些酶不仅能分解纺织品类塑料,还能处理包装材料等更多类型的塑料制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初创公司的雏形,源于内森2019年高中时期的科学项目;自正式成立以来,它已筹集到3500万美元资金,并计划在2025年晚些时候建成首个“量产规模工厂”,预计每年可处理150吨塑料垃圾。
06
医疗诊断:AI降低误诊率并覆盖偏远地区
如今,能辅助诊断中风、癌症等病症的AI工具,正逐渐成为全球医疗体系的“常规配置”。
比如,Qure.ai研发的AI系统,能快速解读X光、超声波等诊断影像,目前已在100多个国家的4500多个医疗点投入使用;而Viz.ai的诊断算法,也已进入美国和欧洲的1800多家医院。
AI在基层医疗场景中,同样展现出强大潜力。
肯尼亚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彭达健康(PendaHealth)与OpenAI合作开展的试点研究显示:彭达健康设计的AI系统,旨在“补充临床医生的知识储备”,目前已应用于数千名患者,直接将医疗诊断错误率降低了16%。
随着AI在医疗领域的进一步普及,全球医疗水平有望实现“普惠式提升”。
07
儿童玩具:AI玩具安全需跟上创新
AI儿童玩具市场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
比如Curio公司推出的AI毛绒玩具,能根据儿童年龄调整语言风格,与孩子自然交流——其中一款玩具还由著名音乐人格莱姆斯(Grimes)亲自设计并配音;另一类产品如“米可3(Miko3)”,则定位“互动学习机器人”,既能教学又能倾听孩子的想法,专为辅助儿童学习打造。
2025年6月,OpenAI与知名玩具制造商美泰(Mattel)达成合作,双方计划在2025年晚些时候推出首款联名AI玩具。
不过,全球性倡议组织everyone.AI的执行董事安妮-索菲・塞雷(Anne-Sophie Seret)发出警示:everyone.AI致力于与各国政府、企业合作,保障儿童使用AI时的安全,而塞雷认为,若缺乏必要保障措施,AI玩具可能会干扰儿童成长的“关键发育期”。
她强调:“制定明确的安全标准和使用准则,同时与玩具设计公司积极合作,这至关重要。毕竟,一旦一只AI泰迪熊在圣诞节被送到孩子手中,再想收回就太难了。”
08
绘制地球:AI打造“虚拟卫星”
2025年7月,Google DeepMind宣布推出AI系统Alpha Earth Foundations——这款被称为“虚拟卫星(virtual satellite)”的系统,能融合光学、热学、雷达、气候等多维度数据,精准描绘地球陆地与沿海水域的特征。
GoogleDeepMind高级研究工程师克里斯托弗・布朗(Christopher Brown)解释道:“这套系统生成的统一数据集,能让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对地球有‘全球一致的认知’。”
目前,基于该模型生成的“计算高效定制地图”,已被50多个组织采用——政府可用于规划资源,企业可优化供应链,非营利组织能开展生态保护,学术界则可深入分析地球的长期变化。
布朗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充满期待:“通过消除数据获取的准入障碍,它可能会引发一场‘地球科学领域的大发展’。”
09
工厂自动化:AI让工业机器人“更聪明”
自20世纪30年代起,工业机器人就已出现在工厂车间,但直到如今,它们的“大脑”才真正跟上“强壮的体魄”。
以小米为例,其在北京运营的“熄灯工厂”,自动化程度极高——即便灯光昏暗,工厂也能正常运转,每6秒就能生产一部旗舰智能手机,而整个系统仅需少数技术人员监管。
与此同时,德国科技巨头西门子正率先研发“AI驱动的工业副驾驶系统”。西门子首席技术与战略官彼得・科尔泰(Peter Koerte)介绍:“这套系统能让工程师用自然语言指挥机器人,还能自动识别机械故障,最多可将生产效率提升30%。”
科尔泰还强调:“AI未来的大部分影响力,将取决于它对工业领域的变革——毕竟,工业占据了全球经济的很大份额。”
10
自主军用无人机:AI让无人机“失联也能作战”
过去,无人机一旦出现信号丢失(通常是由于敌方先进的干扰手段),往往意味着坠毁。但在2025年6月乌克兰“蛛网行动(Operation Spiderweb)”中,情况发生了改变——据乌克兰安全局透露,此次参与行动的117架无人机中,部分在失去信号后,由机上AI接管操控,继续执行任务。
乌克兰数字转型部长米哈伊洛・费多罗夫(Mykhailo Fedorov)牵头开展了“勇敢一号(Brave 1)”项目,旨在推动乌克兰国防与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他表示,“蛛网行动”成功摧毁了12架俄罗斯轰炸机,是AI战场能力最“生动的例证”。
费多罗夫介绍,如今的无人机已能追踪预先设定的目标,而未来的型号将朝着“更高自主性”发展。他直言:“从本质上讲,未来战场的局势,将取决于谁能在‘自主无人机较量’中胜出。”
上一篇:双胞胎哥哥在杭州东站被陌生女子抱走?派出所全员出动,20分钟锁定“嫌疑人”,万万没想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