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席卷全球的电动汽车热潮正悄然转向:福特与日产共享电池工厂以压缩成本,通用汽车果断出售电池资产,本田、宝马纷纷下调纯电销量预期。当国际巨头开始战略收缩,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已经亮起——纯电单一路线的狂热正在理性退潮。
视线转回国内,暗流早已涌动。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坚定表态“不放弃传统内燃机”,奇瑞、长安等车企亦纷纷重仓燃油与混动技术赛道。数据印证了这一战略转向的明智:吉利近60%、长城超70%的销量仍由燃油车贡献。今年一季度,燃油车市占率稳固在57%,而混合动力车型的全球占比已悄然超越纯电动。在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上,一个共识已然形成:未来属于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2025:新能源市场的“分水岭之年”
汽车渠道专家安阳洞察到,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引擎已悄然切换——插电混动(PHEV)与增程式电动车(REEV)正强势崛起,成为驱动市场的主力,而纯电(BEV)的增速光环正在褪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清晰描绘了这一转变: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均超34%。其中,插混车型在新能源总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一年间跃升10.4个百分点。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约1650万辆(含出口),增速近30%,而插混和增程车型将贡献超800万辆,在新能源阵营中占比逼近50%。
宁波天天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坚挺敏锐指出,2025年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多重因素正重塑竞争格局:
2.补贴退潮,裸泳者现:国家与地方补贴持续退坡已成定局,2025年力度或进一步缩减甚至归零。依赖政策输血的企业将直面残酷的市场生存考验。
3.“油电同权”稀释路权红利: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探讨放开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在牌照获取、通行权限等方面的差异。一旦核心限牌城市实现同权,新能源车最大的购车吸引力之一将大幅削弱。
4.全生命周期成本神话破灭:纯电车使用成本优势正被“隐性成本”吞噬——新车价格频繁跳水加剧观望情绪,3年车龄纯电车残值率仅30%-40%,远低于燃油车的50%-60%。更棘手的是,早期电动车已进入电池更换期,费用甚至远超车辆残值。精明的消费者算总账后发现,纯电车的经济光环已然黯淡。
燃油与混动:老将新兵,逆势上扬
当纯电增速放缓,燃油车凭借百年积淀的成熟可靠、完备的补能体系及持续精进的节能技术,正稳步收复失地。混合动力车型,尤其是插混与增程,以其“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的无焦虑体验,精准击中消费者痛点。
安阳分析指出,对年行驶里程低于8000-10000公里的用户而言,考虑保费、维护等综合成本,油车与电车的使用成本差已大幅缩小,甚至油车更经济。同时,同级别车型中,无需背负昂贵三电系统的油车往往价格更亲民。尤其对于年里程有限、长途需求少的一线或小城首购用户,以及东北、西北等新能源基建滞后区域的消费者,燃油车仍是务实可靠之选。
多家主流车企已公开宣示对燃油车市场的坚守决心:
马坚挺认为,燃油与混动车型的回归势不可挡:
未来十年:多元共存,谁主沉浮?
纯电、混动、燃油车的博弈远未结束。广汽集团资深专家曾庆洪曾预测,到2030年,市场将形成 “433”格局:40%混动、30%纯电、30%燃油车,并呼吁政策保障油电平权发展。
安阳强调,在技术颠覆性突破到来前的漫长过渡期,不存在谁彻底淘汰谁,未来将是燃油、插混、纯电、甲醇、轻混等多种技术路线长期共存、动态平衡的格局。多元动力形式将根据政策导向、技术成熟度、区域特性及基础设施差异,在不同场景和地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纯电动车若想实现对燃油车的全面超越,仍需跨越几座技术大山:
2025年大幕将启,汽车动力路线的竞争已进入错综复杂的“战国时代”。单一技术路线独霸天下的幻想已被现实击碎,一个燃油、混动、纯电乃至更多元技术路线长期共存、各展所长的“多极化”时代正加速到来。车企与消费者的选择,从未如此丰富,也从未如此考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