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买个车,咋就跟开盲盒似的?
前脚车企还在开发布会风光无限,后脚说倒就倒,留下几十万车主守着个“铁疙瘩”发愁。
明明有法规要求车企必须备足10年零件,可现实呢?
威马倒下的场面还历历在目,现在哪吒也跟上了,超过40万车主一夜之间没了售后。
黑屏的屏幕修不了,坏掉的电池换不起——有车主被第三方报价8万,这都够再买半台车了。
这哪是买车,简直是请回个“电动爹”。
更离谱的是,现在连修车都成了玄学。
随便检测一下,张口就是两千。
所谓的“原厂配件”,不是从事故车上拆的,就是来路不明的仿冒货。
有些专属系统的问题,外面修理厂连碰都不敢碰,不是不想修,是根本没技术、没权限。
那怎么办?
一群“同病相怜”的车主只好自发组织社群,互换零件、众筹开发、共享教程……听着挺励志,背后全是无奈。
为什么会这样?
蔚来李斌有句话点破了真相:“如果把所有车企公布的销量加在一起,早就超过一亿了。”
这不就是当年房地产那套吗?
雇托儿、编数据,营造“热销假象”,忽悠你真金白银上车,结果车还没开热乎,企业先凉了。
车不是快消品,一用就是十年起。
售后服务能不能跟上,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财产安全。
既然有法规,为什么执行不下去?
为什么不能让车企真正对用户负责到底?
现实一次次提醒我们:在行业洗牌这么猛的今天,买车真的不能只看广告、看设计、看一时的营销热闹。
没有制造底蕴、没有持续服务能力的企业,再炫酷也要谨慎。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最稳妥的选择,可能还是销量榜上那几位经历过市场考验的“老面孔”。
别等到车成了摆设,才后悔当初没多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