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出品
2022到2024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如鱼得水。欧美日韩巨头因地缘冲突仓皇撤退,中国品牌趁势而上,从不足5%的市占率一跃成为主流玩家,份额飙升至近六成。
2025年这股热潮急转直下,俄罗斯市场在大幅滑坡,买家开始三思而后行。高企的通胀、信贷冰封、监管收紧,中国品牌在俄罗斯市场遭到了挫折,我们也需要探讨一下这个出口的事情。
Part 1
从狂飙突进到紧急刹车:
俄罗斯市场的过山车之旅
9月,俄市场整体销量滑坡18.7%,中国品牌集体挨打:奇瑞腰斩50.5%、长安跌49.2%、吉利缩39.3%。 哈弗稍好,份额回暖到13.6%。
吉利的Belgee项目(白俄合资)逆市狂飙128%,靠本土造就成本和信任双杀。
9月,Belgee X50、X70杀进销量前五和前十,成了中资阵营的孤胆英雄,丰田和现代(索拉里斯)等“老外”逆势上榜,挤进前十。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逆袭,源于一场汽车市场意外的“真空机遇”。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大众、丰田、现代、雷诺等外资阵营如潮水般退场,俄罗斯市场是一个年销150万辆以上的市场,瞬间空荡荡。中国品牌抓准时机,以“平替王者”的身份杀入。
那三年,出口数据亮瞎眼,下面是按照海关总署的数据。
2024年,中国车对俄出口冲刺128万辆,独占乘用车市场58%。
奇瑞、长城、吉利、长安四巨头合力在俄罗斯终端销量超过了90万,低价高配的杀手锏,加上俄罗斯人对车的刚需,俄罗斯的街头巷尾,到处是Tiggo和Haval的影子。
转眼2025年,1到8月,对俄罗斯的出口乘用车出口仅27.3万辆,同比腰斩55.9%,按照现在的趋势,月度也就是5-6万台,今年预计50万台左右,和去年有很大的差距。
为冲破瓶颈,中国车企把目光转向新大陆。2025年1-8月起,中东、南美、东南亚成新宠。对阿联酋(中东的分销中心)、墨西哥和比利时出口分别达30万、28.6万和20.65万,俄罗斯市场已经掉到了第三位。
Part 2
俄罗斯市场的问题在哪里?
当然俄罗斯市场的下滑是整体性的,愿意俄罗斯的经济大环境的原因,俄央行预计全年通胀徘徊7%-8%,贷款利率飙到18%,报废费再涨10%-15%,买车门槛直线上升。
曾经靠分期拉动的消费狂欢,俄罗斯消费者的钱包憋了,买车经过2023-2024年的满足也释放了。
这里还有深层问题是供需错位,2022年开始中国品牌经销商在不断增加,但是需求和出口量是存在差异的,库存比较多。
中国汽车口碑这块在俄罗斯也是有很多的问题,这波出口是突击性的,中国车企对俄罗斯的道路环境、天气环境还有各种实际情况不算了解,这使得俄罗斯车主吐槽越来越多。
出租车队反馈,中国车跑10万公里就有很多问题,而欧韩货的产品因为比较朴实可靠性能扛20多万公里(这里是成熟车型的优势),发动机和变速箱问题、假货配件横行、修车费时费力,这些痛点让长期拥有成本翻倍。
甚至俄工贸部都开始点名批评某些中国品牌的安全隐患:碰撞保护弱、噪音超标。
这波“黄金淘金”靠的是欧美日韩车企跑路离开俄罗斯市场留下的坑,中国车企是突然接到这个陌生市场井喷的需求,所以短板全露——产品的需求和中国国内差异大、售后维护体系不稳,所以俄罗斯汽车市场繁荣背后,是客观存在藏着回落的风险。
2025年韩国现代和起亚、丰田,都通过一些办法来启动原来的生产,比如现代之前低价甩卖圣彼得堡厂,通过一定的方式也在生产。
对俄罗斯消费者来说,欧日韩的耐用标签和全覆盖服务网,竞争从价格战,转向耐久PK,中国车的先手牌正被蚕食。
俄罗斯这个市场,考验的是“硬核适应”。国土横跨11时区,冬天零下70℃的西伯利亚,让黑河的条件变得不那么苛刻了。
事实上中国车企现在大部分的精力在纯电动+插电增程的产品上,原来的燃油车型多是为温带调校,加热系统跟不上、低温打不着火,这些俄罗斯市场出来的“小毛病”也很难去完全修改和匹配。
奇瑞IPO招股书中在“毛利及毛利率”介绍篇幅中确实提到,因俄罗斯征收的进口汽车报废税增加导致毛利率降低。
在“与受国际制裁地区的业务活动”介绍中也提到在2025年奇瑞开始缩减俄罗斯的营运规模,并且在2025年4月出售了在俄罗斯的部分资产以及销售渠道。这盘棋怎么走,我们可能需要持续观察。
小结
2022-2024年的俄罗斯狂欢,是中国在供应链乱局中做到了很好的成绩,2025年的情况也暴露了“速效增长”的软肋,中国目前主要针对的市场俄罗斯、东南亚、欧洲、中东和南美,都有自己的特点,俄罗斯汽车市场是一个案例,也是我们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