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买车,很多家庭会选择一辆十来万的代步车。
理由也简单:实用、便宜,刚好能应付日常通勤和家用。
可到了换车的时候,不少人就开始动了念头:“这回得上个二十万的,不能再将就了。”
听起来挺合理的,毕竟谁不想一步到位、多用几年?
但问题是——真有这个必要吗?
或许不然!
真算一笔账就会发现:
冲着“更高级”买一台20万左右的车,最后往往不是享受,而是负担。
很多人甚至会在提车不到一年,就悄悄开始后悔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在于买这种车的负担真的很大。
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1,314元,而中位数只有34,707元。
换句话说,有一半以上的人,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不到3.5万。
这么一比就很明显了:一辆20万的车,几乎相当于人均5~6年的全部收入,真不是件轻松的事。
而且这还只是账面收入,真要扣掉日常生活、房贷、孩子教育等刚性支出,真正能“拿来买车”的钱,其实很有限。
所以很多理财建议都说:买车最好不要占用太多家庭财富。
有观点甚至明确提出,购车预算控制在家庭净资产的20%以内更稳妥。
也有一种比较实用的算法:车价不应超过年收入的2倍。
按这个标准来算,想买辆落地20万的车,年收入最好得在10万元以上(相当于月入8000+)。
但现实是,大部分工薪家庭很难达到这个水平,不少双职工家庭月收入也就一万出头。
这时候硬上20万的车,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其次,汽车属于消费品,并不保值。
也许不少人换车会想:上个20万的,质量更好、用得更久,将来卖的时候也值钱。
但现实往往不如预期——车,不是资产,而是折旧最快的消费品之一。
行业数据显示,新车落地即亏约15%-20%。
哪怕车况很好、不怎么开,仅仅“上了牌”这一步,就已经让它掉价几万了。
以20万的新车为例,第一年就可能贬值3~4万元;3年内,累计跌幅可能接近一半。
之后每年还会以5%-10%的幅度继续缩水。
按照业内“十年折旧法”,一台车5年后,基本只剩下原价的50%左右。
也就是说——
你花20万买来的车,开个五年,很可能只值10来万,掉了十几万,相当于家庭资产直接打了对折。
所以不少人都感慨:买车最怕的不是用坏了,而是还没用够,价值就没了。
再者,“20万的车”并没有比“10万元”的实用很多。
很多人买车时,都会有种心理错觉:预算翻倍,体验也应该翻倍。
但现实却是,在“通勤、代步、接娃、买菜”这些主流用车场景里,10万的车和20万的车,差别真的没那么大。
譬如一台8万块的轩逸,也能风里雨里正常上班下班,去趟郊区也不成问题;
你花20多万买的雅阁、GLC,开同样的路、走同样的红绿灯,效率并不会更高。
对此,有网友的评论很扎心:“你用20多万的奔驰GLC能做到的,我开十万以内的家用车也能做到。”
说白了,它们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出行刚需,功能性并没有质的飞跃。
当然,20万的车确实会在一些方面更“体面”——
比如配置高一些、行驶质感好一些、隔音更好些、安全气囊多两个。
但别忘了,这些年十万级车型进步飞快,不少国产车也标配了L2级智驾、6气囊、ESP、倒车影像,甚至还送全景天窗和大屏导航。
更别说在中保研的碰撞测试中,不少“十万出头”的车,它们的安全评级还比合资中高级更好。
所以从纯“实用性”的角度来看,你多掏的那10万,买到的更多是“体验的边际改善”——而不是生活质变。
最后,车价提高的同时,使用成本也会很高。
不少人买车时只盯着“落地价”,但真正开始用车之后才发现——
钱,不是只花在车上的那一瞬间,而是之后年年都在流。
先说保险。
10万出头的车,买个基础全险差不多每年三四千;
但如果是20万左右的中高端车型,全险成本一下子就上来了。
以某主流保险机构的测算为例:
20万元新车第一年交强险950元,商业险大约要花7700元。
这是什么概念?
保费直接翻倍,每年就要多掏三四千块出去——
对很多工薪家庭来说,这不是小钱,很可能就是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工资。
再说油耗。
便宜的家用车多半是1.5L左右的发动机,百公里油耗5-6升;
而你要是选个2.0T中型车,不仅百公里得烧8-10升,还得加95号油。
光油钱这一项,一年就可能多出两三千块,还不能心疼——毕竟车重、排量大,不烧也得烧。
更别提养护了。
同样是三年6万公里,宝马1系保养花1.2万元,奔驰A级接近1万元,
而一辆本田雅阁,三年下来可能也就六七千。
配件贵、工时贵、维修点少,很多人换个保险杠、刹车盘,心都在滴血。
所以你以为“上个档次”,是为了更体面;
但实际可能是:每年都要为“体面”多交几千甚至上万元的代价。
总的来看就是——
表面看,20万的车确实更宽敞、更安静、更有排面;
可一旦把买车、贬值、保险、油费、保养这些账真正算清楚;
你就会发现,那不过是个“代价高昂的幻想”。
尤其在年收入中位数不到3.5万的现实里,一辆20万的车意味着——
你花了6年收入,去换5年贬值,承受3年高压。
这不是升级,而是一种“浪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