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筑日益复杂,商业综合体、老旧小区、地下空间等场景的消防安全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传统的消防模式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事后处置,面对隐蔽性强、发展迅速的火灾隐患,往往存在发现滞后、响应不及时等问题。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成为城市安全治理的重要课题。
在“AI启未来——人工智能优秀应用案例征集活动”中,广东潮庭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粤消安·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正尝试为破解行业难题提供技术新路径。
粤消安·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从“救火”到“防火”:
技术推动防控关口前移
长期以来,消防工作更多聚焦于灾后救援,而对日常风险的动态感知能力相对薄弱。许多火灾源于电气线路老化、设备遮挡、通道堵塞等常见问题,若能在隐患初现时及时干预,可大幅降低事故概率。
“粤消安”系统通过部署智能烟感、视频识别、边缘计算等设备,实现对环境状态的全天候监测。AI算法可自动识别烟雾、火焰、违规堆放等异常情况,并结合建筑结构、使用性质、环境变化等因素,动态评估风险等级,生成可视化预警。这种“感知—分析—预警”的闭环机制,有助于将防控节点前移,提升管理的精准性和前瞻性。
这一模式也反映出智慧消防的发展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一报警功能,而是构建集风险识别、趋势预判、辅助决策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
智能化不能“重技轻管”:
警惕技术落地的三大挑战
尽管技术进步为消防赋能带来新可能,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系统间“数据孤岛”现象普遍,物业、消防、运维等平台互不联通,影响整体研判效率;二是部分智能设备误报率较高,长期频繁误报易导致管理人员麻木,反而削弱应急敏感度;三是基层单位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导致系统“建而不会用、用而不会管”。
要让智慧消防真正落地见效,不能只靠“技术堆砌”,更需注重系统性配套。专家建议,应推动设备接口和数据标准的统一,提升系统兼容性;强化“AI+人工”协同机制,确保预警信息有响应、有闭环;同时探索专业化运营服务模式,由技术团队提供远程值守、定期巡检等支持,弥补基层力量不足。
“粤消安”在AI研判、数字孪生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但智慧消防的未来,不仅在于“看得见”的技术,更在于“管得住”的机制。唯有技术与管理双轮驱动,才能真正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