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在辅助驾驶领域,如果说前几年全栈自研是一个流行的词,但是巨大的投入也让很多企业重新审视自研和合作。
从新势力的全栈自研,到传统车企的自研+合作双轨模式,汽车行业正从加速技术迭代到走向开放协同,我们需要分析自研与外购模式的现实权衡,如何在“速度、成本、学习”之间取得平衡,还有未来可能的行业格局变化。
Part 1
“全栈自研”到“共研共赢”
辅助驾驶领域,一开始是Tier1和供应商的世界,在特斯拉没有和Mobileye闹掰之前,辅助驾驶基本是供应商所掌控的。
随着特斯拉开拓了车企投入到底层研发,这个方法就成为一条构建自己的技术能力的道路。
2021年是“全栈自研”成为智能汽车竞争核心的元年,小鹏、理想、蔚来几家新势力从Mobileye切换到英伟达的体系,凭借自主算法与系统能力把辅助驾驶的局面打开。
短短三年后,2025年无疑是智驾合作全面爆发的转折点,从华为乾崑、Momenta共研、地平线和大疆卓驭等第三方供应商可以提供方案开始,辅助驾驶的市场格局变得不一样了。
● Momenta:Momenta凭借英伟达+高通芯片的方案,覆盖了国内车企(智己)和外资企业(丰田、日产、别克、奥迪、宝马和奔驰),特别是丰田铂智3X、日产N7的12万—15万元价位车型卖得还可以,这也鼓励了更多企业和Momenta开始合作。
● 华为乾崑:凭借“全栈自研+软硬件一体化”战略,乾崑ADS 4系统拉出了口碑。
覆盖鸿蒙五界(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和尚界)、阿维塔、奥迪、岚图、猛士、深蓝等品牌,后续还有不少的企业要合作。而Momenta则以“轻交付、重赋能”的开放生态切入中低价位市场,助力合资与自主品牌快速量产城市NOA。
● 地平线:地平线在芯片拓展到方案,特别是后续HSD拓展以后,也是值得考虑的。
对于多数车企而言,全栈自研意味着高昂的研发投入与漫长的调试周期,一个完全自研的智驾系统,从算法到感知、再到数据闭环,整体的成本需要时间和上千人的团队协作,和外部供应商的合作,时间上可以快速跟上,实现新车型的量产适配,效率差距,使“合作共研”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现实选择。
Momenta CEO曹旭东曾预言,到2026年,市场只会剩下三家左右的辅助驾驶企业。这一判断虽然激进,辅助驾驶市场的集中度正在迅速上升。
Part 2
自研与合作的权衡
辅助驾驶技术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时间、技术选择与资金的博弈。
我们可以看到头部的新势力,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和蔚来汽车在选择辅助驾驶路线的选择,围绕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世界模型上,投入是若干个十亿进入的,投入这些资源和精力,和采用第三方方案的传统车企相比,并没有拉开特别明显的差距。
事实上,原本落后的传统车企通过和第三方企业合作,在辅助驾驶体验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实现智驾普及。
比亚迪“天神之眼”体系通过采用Momenta方案+自研合作,在短时间内实现“全民智驾”的全面铺开,事实上把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期待不断拉高,因为整个行业的部署的车型的价格段在不断提高。
客观来说,这一波新势力车企在调整辅助驾驶的组织结构,持续投入自研,也确立了依旧是这些车企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软硬件一体化积累差异化优势。
当然较低成本的辅助驾驶成为标准配置时,和外部企业合作已不是妥协,而是战略选择。
理想、蔚来和小鹏在辅助驾驶方面都进行了组织结构和人员的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 理想汽车:理想自动驾驶部门近期将原有的三个核心研发团队拆分成了 11 个二级部门。
◎ 模型算法团队拆分为基础模型、VLA 模型、模型工程;
◎ 量产研发拆分为量产交付、软件研发、主动安全;
◎ 数据闭环团队拆分为数据平台、数据标注,规划管理和 AI 评测运营两个二级部门继续保留,新增创新业务部。
● 蔚来汽车:蔚来近期对智能驾驶部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主动调整,涵盖预研、量产、平台复制和车型复制四个阶段,推动智能驾驶体系与通用人工智能体系深度融合。
● 小鹏汽车:小鹏自动驾驶中心发布内部信宣布,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有所调整 。
你可以看得出来,三家新势力的目标是用更好的开发模式去做辅助驾驶,资源要有对应的价值,可以理解新势力车企对自研的结果(投入的成本,和产出的结果,能不能和其他选第三方辅助驾驶的车企拉开差距)更在意了。
小结
过去几年,中国车企的利润率在不断分化,同时在智能化赛道上经历了从“自研”到“自研”+“选择”的转型。
自研带来的是长期壁垒与品牌溢价;合作带来的是快速上量与成本效率,这个变化是实实在在的。2025年,你需要考虑规模、成本,还有你企业运营的持续性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