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席品牌评论
一份辞呈,两年风雨,娃哈哈的“宗馥莉时代”在商标纠纷与家族疑云中提前落幕。
10月10日,娃哈哈集团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向媒体确认,宗馥莉已于9月12日辞去公司法人代表、董事及董事长等所有关键职务。
至此,宗馥莉正式执掌娃哈哈仅一年零十四天。
这位自2003年起便被培养为接班人的企二代,在真正坐上王座后的一年多里,推动了一场剧烈的改革,却最终在争议声中悄然退场。
宗馥莉的辞职,不仅是与娃哈哈的告别,更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娃哈哈将告别宗氏家族全面执掌的时代。
1.权力更迭
宗馥莉的接班历程,曾被视为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典范。
2018年4月,她担任娃哈哈集团品牌公关部部长,开始进入公众视野;2020年3月起,她兼任娃哈哈集团销售公司副总经理;2021年担任娃哈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一步步从父亲宗庆后手中接过大权。
2024年2月25日,宗庆后病逝,半年后宗馥莉正式接手娃哈哈集团,出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她不仅接手了父亲所持的股份,还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多名老臣退出董事、监事职务,由她在宏胜公司的自己人接替。
然而,这看似顺利的权力交接背后,却隐藏着深层的治理结构危机。
娃哈哈的商标归属于娃哈哈集团,是娃哈哈的核心资产,而集团股权结构复杂,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资)持股46%;宗馥莉个人持股29.4%;基层工会(职工持股会)持有24.6%。
正是这一股权结构,为后来的娃哈哈商标的使用合规性埋下了伏笔。
2.改革阵痛
宗馥莉是一位坚定的改革者,掌舵娃哈哈后,迅速开启了一场大变革。
宗馥莉的改革核心可总结为三个关键词:标准化、流程化、数字化。这与宗庆后时代依靠个人威望和人情世故运转的模式形成迥然差异。
在宗庆后时代,娃哈哈甚至没有严格的“财务预算和审批”体系。公司内的业务线需要用钱时,一般是给宗庆后打个报告或者汇报一下,然后得到同意后去财务领钱。
宗馥莉既没有父亲的威望,也玩不转那套旧体系。因此,她大力推动组织架构调整,劝退或调整了多位身居要职的“老人”,同时大幅度改革经销商体系,削减了一些合作多年却未达标或连续经营不善的经销商。
在其改革过程中,争议最大的是将娃哈哈体系的十几家工厂关停,大量员工或主动或被动离职。这引发了员工的强烈反弹并成立维权委员会,至今维权员工与宗馥莉之间的诉讼还悬而未决。
“她试图在这段时间,深度改革娃哈哈,她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一位娃哈哈经销商和一位熟悉娃哈哈的人士共同表示。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来自经销商和内部离职者的不和谐声音,围绕着娃哈哈不绝于耳,这些声音逐渐交织,形成一股对宗馥莉不利的势能。
此次宗馥莉的辞职,看似突然,实则早有征兆,这并非是宗馥莉第一次提出辞职。
2024年7月,宗馥莉就曾因杭州上城区政府及部分股东对其经营管理的质疑,提出辞去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当时,网络舆论一边倒地支持她,在各方协调下最终选择留任。
3.辞职风波
这一次宗馥莉的辞职,直接导火索是娃哈哈商标使用的“不合规”问题。
早在今年9月,网上流传的一份娃哈哈内部文件就已经将公司内部矛盾公之于众。这份文件提到,宗馥莉领导下的娃哈哈和宏胜系,将从2026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文件坦言,“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这意味着,作为持股29.4%的股东,宗馥莉并不能单独决定使用“娃哈哈”这一商标。而此前,她还被指将娃哈哈集团的员工、生产、销售渠道等资源转移至其控制的宏胜集团,并销售娃哈哈产品,但未向娃哈哈集团支付商标使用费。
事实上,宗馥莉早已为新品牌做好准备。
据悉,她已在今年2月抢注了“娃小宗”全品类商标,5月悄悄推出相关无糖茶产品,9月还在西安砸10亿建了新生产基地,年产能能到80万吨。甚至从去年开始,她就把娃哈哈的员工、经销商陆续转到宏胜集团,为换品牌铺路。
不过,新品牌的前路并不平坦,市场和消费者的反应并不乐观。网友吐槽“娃小宗”像山寨名,语音输入都费劲;经销商也态度含糊,有人直言“只能被迫接受”。
4.内忧外患
如果说商标问题是宗馥莉下台的直接原因,那么复杂的家族纠纷则是她不得不面对的深层困境。
今年二季度到三季度,宗庆后与杜建英所生的三名子女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和宗馥莉,就21亿美元离岸信托的归属爆发矛盾。
8月,中国香港高等法院“裁定冻结该资产,禁止宗馥莉转移或抵押,并要求其披露资金流向”。在这一判罚后,宗馥莉方继续进行抗辩,但在9月26日,香港高院进一步驳回其上诉,维持冻结令。
雪上加霜的是,“非婚生集团”成员此前还要求分割娃哈哈集团29.4%的股权。宗馥莉虽已通过遗嘱公证继承了该部分股权并完成工商变更,但这一纠纷的审理尚未彻底终结。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宗馥莉的“下课”与业绩关系不大。
2024年,娃哈哈全国饮料销售净收入同比增长53%,创下娃哈哈创立以来的最高增速。2025年一季度,公司整体销售净收入增速保持在30%以上。
截至宗馥莉辞职,娃哈哈在含乳饮料和速食粥两个传统优势赛道,依然保持市场份额第一。从这个角度看,宗馥莉是在“胜仗前线”,被迫下课。
她推行的每一个改革,对娃哈哈而言可能都是必要的,但她确实太急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同时推动如此多项改革,足以让一台运转几十年的老机器出现阵痛噪音。
在家族内斗、商标合规、员工维权等多重压力下,这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企二代,最终选择了放下。
5.分道扬镳
宗馥莉与娃哈哈的故事,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一个典型样本。
宗庆后并没有给自己这个唯一婚生女儿,“把荆棘棍子上的刺弄干净”。从根本上说,娃哈哈这个商标归属于集团公司,在使用这个商标时需要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而娃哈哈的大股东是国资。在这样的局面下,宗家更像是娃哈哈的“节度使”,而并非这里的“主人”。也就是说,大股东并不一定要选宗家的人来掌舵娃哈哈。
如果想要成功掌舵娃哈哈,不仅要平衡与国资的关系,还要平衡经销商群体和公司的利益、要平衡家族内同辈的各种诉求,可谓需要极强的平衡术才能玩转。
这种困境并非娃哈哈独有。许多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在创办企业时,出于各种原因引入了国资或外部资本,这为后来的传承埋下了隐患。当企业创始人试图将企业交给下一代时,却发现子女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利益格局,缺乏足够的权威和股权来控制局面。
回头看这场结局,算不上“彻底失败”,更像是一场“及时止损”。
宗馥莉在娃哈哈的股权、商标、人脉三重限制下,再折腾也难有突破。如今抽身专注“娃小宗”,反而能摆脱股东掣肘,或许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新的可能。她不再需要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也不再需要背负娃哈哈沉重的历史包袱。她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念经营企业,不再受制于复杂的股东关系和家族矛盾。
宗馥莉辞职,娃哈哈失“宗”,这既是结束,也是开始。宗馥莉放下了,娃哈哈也将走向新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