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5年9月24日,持续十年之久的海伦哲起诉连硕科技并购案终于有了结果。
海伦哲一审获赔2.34亿元,算是迎来了迟到的正义。
不过呢,回顾海伦哲的这10年,商战故事的离奇曲折,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
一家本来稳扎稳打的上市科技公司,竟然因为一个女人,让两代董事长双双“翻车”,公司差点被拖垮。
而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一位曾经被媒体和资本捧上神坛的“科技女神”。
“科技女神”
故事的主角公司,叫做海伦哲,成立于2005年,总部在徐州。
这是一家挺牛的企业,主要生产高空作业车、消防车这类特种车辆,技术实力很强,早在2011年就在创业板上市了。
公司当时的掌门人,名叫丁剑平,是个有野心、想干大事的企业家。
眼看着公司主业做得不错,丁剑平就琢磨着,得给公司找个新的增长点,搞点高科技,追一追时代风口。
海伦哲生产的车辆
时间来到2015年,一个绝佳的机会似乎摆在了丁剑平面前。
他发现了一家深圳的公司,名叫连硕科技,搞的是当时最火的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概念。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更不一般,是一位名叫杨娅的年轻女性。
当时的杨娅,年仅36岁,却已经把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客户名单里不乏华为、富士康、国家电网这样的大佬。
她对外描绘的蓝图更是宏大,声称未来要全面进军机器人赛道。
一时间,杨娅被业内誉为“机器人女神”,成了科技圈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这样一个既有“高科技”光环,又有“女神”人设加持的项目,对急于转型的丁剑平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收购标的。
“科技女神”杨娅
丁剑平没有犹豫,就向杨娅伸出了橄榄枝。
尽管当时连硕科技上半年的利润只有区区32万元,丁剑平却给出了高达2.6亿元的天价估值,用增发海伦哲股份的方式,全资收购了这家公司。
当然,丁剑平也不是傻子,他签了一份“对赌协议”。
协议要求杨娅和她的团队,必须在未来四年内,为公司创造累计1.43亿元的净利润。
为了让“女神”更好地发挥作用,丁剑平还力排众议,提名杨娅担任上市公司海伦哲的副董事长。
这笔收购在当时看来,是一步妙棋。
搭上了机器人概念的海伦哲,股价应声大涨,从原来的8块钱一度飙升到23块。
丁剑平看着一路飘红的股价,心里乐开了花,仿佛已经看到了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光明未来。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根本不是什么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而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巨大陷阱的入口。
东窗事发
收购完成后,杨娅展现出了惊人的“敬业精神”。
她对外宣称,自己每天只睡4个小时,全身心投入工作。
她的“努力”也很快看到了“成果”。
从2016年到2019年,连硕科技的业绩报告一年比一年亮眼,除了最后一年稍有下滑,四年下来,竟然超额完成了当初对海伦哲的业绩承诺。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子公司这边业绩“欣欣向荣”,母公司海伦哲的董事长丁剑平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
公司的短期债务莫名其妙地急剧增加,逼得他不得不一次次出售自己持有的股份来还债,甚至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找人来增资。
丁剑平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收购了一个这么能赚钱的“香饽饽”,公司怎么反而越来越缺钱了呢?
这个谜团,直到2020年才被揭开。
那一年,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的丁剑平,实在撑不住了,决定出让公司的控制权。
经过多方挑选,他把海伦哲交给了金诗玮和他背后的中天泽集团。
丁剑平本以为可以就此“无债一身轻”,安享晚年,可他没想到,自己亲手引来的这位“接盘侠”,却点燃了早已埋下的那颗巨雷。
在梳理公司财务时,新任董事长金诗玮发现连硕科技的账目漏洞百出。
有一笔高达6300万的应收款,对方公司不仅不认,还反咬一口说连硕欠他们钱。
顺藤摸瓜之下,金诗玮发现连硕竟然存在一个高达2.47亿的财务黑洞。
面对新老板的雷霆审查,“科技女神”杨娅终于绷不住了。
她找到金诗玮,坦白了一个惊天大秘密:过去四年那些亮眼的业绩,全都是假的!
为了完成对赌协议,她联合了多家公司,伪造采购合同和销售合同,通过空转资金、互走流水的方式,凭空捏造了巨额的收入和利润。
四年下来,连硕累计虚增收入6.92亿元,虚增利润2.89亿元!
所谓的业绩承诺,73%都是靠造假完成的。
尘埃落定
真相大白,金诗玮整个人都懵了。
他原以为自己接手的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没想到却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摊子”。
愤怒之下,他向公安机关报了案,并做出了两个决定,而这两个决定,直接引爆了海伦哲两代董事长之间的“世纪大战”。
金诗玮认为,丁剑平在转让公司时,很可能隐瞒了这些关键问题,于是他首先决定,停止原计划的增资。
其次,他要快刀斩乱麻,把连硕科技这个大包袱从上市公司里剥离出去。
当时,连硕科技的净资产已经是负8000多万,根本不具备持续经营的能力。
于是,董事会决定,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把它给卖了。
这个消息传到丁剑平耳朵里,他瞬间就炸了。
他对自己当年是否知情闭口不谈,反而指责金诗玮是在“贱卖”他的优质资产。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宫斗”大戏上演了。
丁剑平联合旧部,抢走了公司的公章、财务U盾等关键物品,然后一纸诉状将金诗玮告上法庭,说他恶意破坏经营,要求赔偿1.5亿元。
金诗玮也不甘示弱,反诉丁剑平违约,要求返还公章并赔偿6.38亿元。
这场内斗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丁剑平被罚款,持有的股份大部分被法拍;金诗玮也被免去了董事长职务。
海伦哲的两代掌门人,就这样戏剧性地双双倒在了同一个“女神”的陷阱里。
而整场闹剧的始作俑者杨娅呢?她最初只是被罚款200万元,并禁止进入证券市场8年。
在这场风波中,她似乎成了最大的赢家。
她不仅在任职期间拿了近300万的薪酬,离任时还手握大量海伦哲的股份,通过不断减持套现,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建在沙滩上的财富大厦,终有坍塌的一天。
海伦哲在经历了这场浩劫后,并没有倒下。
缓过劲来的公司,在2024年11月,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向杨娅等造假者索赔2.48亿元。
经过审理,2025年9月,法院一审判决,杨娅等人需向海伦哲赔偿2.34亿元,其中杨娅个人需承担的金额高达1.85亿元,并要支付相应的利息。
至此,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并购闹剧,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局。
曾经风光无限的“科技女神”,最终为自己的贪婪和欺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而海伦哲,这家被折腾得元气大伤的公司,也算是否极泰来,不仅业绩逐渐扭亏为盈,还真正参股了一家靠谱的机器人公司,重新走上了正轨。
回看这场持续十年的风波,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务造假的商业案件,更是一面映照出时代浮躁与人性贪婪的镜子。
首先,它深刻揭示了“风口”之下的盲目与狂热。
在那个资本追逐概念的年代,一个动听的故事、一个光鲜的人设,其价值甚至超过了企业实实在在的经营数据。
丁剑平的悲剧在于,他过于渴望抓住转型的稻草,以至于在面对“女神”光环时,放松了最基本的商业审慎和尽职调查,最终为这份盲目的乐观付出了惨痛代价。
其次,这个故事暴露了资本运作中“对赌协议”的双刃剑效应。对赌协议本意是激励被并购方创造价值,但在巨大的业绩压力下,它也可能扭曲经营行为,诱发财务造假。
杨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完成对赌作为唯一目标,不惜铤而走险,最终将一个本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彻底拖入了欺诈的深渊。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杨娅的“女神”神话,终究是一场泡沫。而丁剑平与金诗玮的遭遇,则为所有在资本市场中航行的企业家们敲响了警钟:
在追逐星辰大海的征途中,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是否坚实,远比远方的海市蜃楼更为重要。
商业世界里没有神话,只有常识;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