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纵深推进汽车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化汽车产业变革大势所趋,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汽车产业是一盘棋,要畅通大循环,为经营主体破壁清障。既要市场基础制度、市场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和要素资源市场统一,又要持续扩大开放,对内对外开放联通,确保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围绕如何构建汽车统一大市场,《汽车纵横》特作本期“封面故事”专题报道。本专题报道共5篇,今天发布第4篇,敬请关注。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充换电行业而言,是一场从“各自为政”走向“全国一盘棋”的深刻变革,旨在打通能源补给的“任督二脉”,为新能源汽车的畅通无阻铺就一条平坦宽阔的“电轨”。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充电技术快速提升,标准体系逐步完备,产业生态稳步形成,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存在居住社区建桩难、公共充电设施发展不均衡、用户充电体验有待提升、行业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快相关技术、模式与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保障能力。
现阶段,新能源车主们的“续航焦虑”正逐渐向“补能焦虑”演变:跨省出行时,难以找到可用的充电桩;即便找到,也可能面临接口不兼容、支付方式繁琐、燃油车占位或充电速度远低于预期的窘境。而对于换电模式,不同品牌甚至同一品牌不同车型间的电池包标准壁垒高筑,使得换电站难以实现共享化和规模化运营,导致成本高企。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充换电市场长期存在的“基建孤岛”和“数据烟囱”问题,如各地规划自成体系、技术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运营平台互不相通、监管政策差异显著等问题凸显。这种碎片化的市场格局,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所要求的“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核心内涵相去甚远。因此,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壁垒,建设一个“车-桩-网-云”一体化协同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已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的关键一环。
繁荣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我国充换电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为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私人充电设施(枪)为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补能技术的不断革新。
然而,繁荣景象下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首先,区域分布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在公共充电设施(枪)中,截至2025年8月,仅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河南省、四川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北省等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设施(枪)合计保有量就高达289.6万个,集中度高达66.6%,表明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而反观中西部地区,不仅充电桩密度低,技术标准也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数字鸿沟”。
其次,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乱象。部分地区通过设置隐性壁垒,优先保障本地企业承接充换电设施建设项目;一些地方对跨区域运营的充换电企业收取高额管理费,人为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更有甚者通过制定差异化的技术标准,变相排斥外来品牌。这种“小市场”的地方保护思维,导致充换电网络呈现“碎片化”发展态势,形成了一个个相互隔离的“充电孤岛”。
再次,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是制约统一大市场形成的另一大障碍。尽管2025年5月1日起GB/T 50966—2024《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标准》和GB/T 51077—2024《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标准》正式实施,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企业的充电接口、通信协议、换电电池规格等仍存在差异。标准闭环导致的“适配困境”,使得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不得不考虑补能网络的兼容性,严重抑制了市场活力。
此外,运营模式的区域差异也阻碍了市场一体化进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形成较为成熟的“3公里充换电服务圈”,智能充电、V2G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充换电设施覆盖率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根据财政部2024年开展的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显示,试点县普遍存在“市场化发展程度低、社会资本投资意愿弱”的问题,亟需通过政策引导打破发展瓶颈。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全国统一的充换电服务体系难以形成。
当前,充换电行业正处在从无序扩张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行业全国统一大市场势在必行,需要技术创新、市场机制、政策保障等多管齐下。只有通过标准统一打破技术壁垒,通过市场开放促进要素流动,通过生态重构提升产业价值,通过政策完善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换电市场体系。这不仅将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补能痛点,更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技术统一的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的统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能源汽车充换电领域,标准的碎片化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更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阻碍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构建协调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驱动等多方发力,形成“强制性底线标准+推荐性创新标准”的双层标准架构。
国家标准的制定与推广是打破技术壁垒的关键。上述提及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标准》和《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站设计标准》两项新国标,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群控充电、大功率充电、预装式换电站等充换电新技术、新模式相关内容,综合考虑充换电站的安全性和用户的体验性,提升和细化了充换电站消防安全要求,并更新了选址、布置、供配电系统、计量、监控等设计要求,为充换电站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施工、验收提供了标准依据;同时将大幅提升我国充换电设施建设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推动新技术应用与行业健康发展。
在国家标准框架下,鼓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主导制定推荐性标准,形成技术创新与标准完善的良性互动。据不完全统计,在2024年新颁布的10余项充换电国家标准中,覆盖设备安全、互联互通、计量计费等关键环节。这种“国家标准保底线、行业标准提质量”的模式,既保证了基本的兼容性,又为技术创新留出了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换电模式的标准化进程需要采取“分步推进”策略。相较于充电模式,换电模式面临电池规格、接口标准、安全协议等更复杂的技术问题。行业实践表明,完全统一所有车型的电池标准并不现实,更可行的路径是先实现同类型、同级别车型的标准统一。这种“有限统一”的做法既降低了标准化难度,又提高了换电网络的兼容性。
充电接口的统一需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欧洲通过AFIR法规强制要求公共AC充电采用Type2接口,DC快充采用CCS2接口,实现了跨国界的充电兼容。我国虽已基本统一了充电接口标准,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协议不兼容、通信不稳定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国家标准的执行力,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市场准入限制;二是推广ISO 15118协议支持的“即插即充”技术,实现车桩之间的自动身份认证与支付;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充电设施编码体系,实现设备身份、位置、状态等信息的标准化管理。
此外,智能充换电技术标准的统一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随着5G、AI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充换电设施正从单一的补能设备向智能能源终端演进。国家标准应涵盖智能调度、远程运维、V2G等新技术应用的接口规范和数据标准。深圳的实践表明,通过车网互动技术,可使一定比例的充电量转移至低谷时段,有效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南方电网经营区内五省份2025年V2G放电量预计超300万千瓦时。这类创新应用的标准化,将为充换电网络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打破区域分割的市场壁垒
建设充换电行业全国统一大市场,核心在于破除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这需要从政策协调、平台建设、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协同发力,将为市场一体化提供制度保障;数字平台的互联互通,将打破“信息孤岛”;商业模式的创新,则将提升市场运行效率。
中央财政的引导与激励政策是打破地方保护的重要杠杆。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开展的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工作,计划2024—2026年实施“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中央财政对完成任务目标的试点县给予最高4500万元奖励资金。这种“先预拨、后清算”的资金拨付方式,以及基于充换电设施功率利用率的分档奖励标准,既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又通过绩效考核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试点政策明确要求“试点县新建充换电基础设施应面向全社会开放、可用率不低于99%”,对地方保护导致的设施封闭运营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为市场一体化提供了实践经验。目前,已有多地建设了全省或全市统一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如广东省的“粤易充”是全省统一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平台,已接入491家运营商及12.4万个充电桩。这种“政府搭建平台、企业参与运营”的模式,不仅实现了与国家平台、各地市平台以及电力能源数据的互联互通,避免了市场分割,还保留了企业竞争活力。
跨区域协同机制的建立是打破行政壁垒的关键。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已率先实现充换电网络的协同发展,形成了“3公里充换电服务圈”。这种区域协同不仅体现在物理网络的衔接上,更反映在政策协调上,如统一的建设标准、兼容的支付系统、协同的应急调度等。蔚来在广东的“换电县县通”实践中,不仅实现了122个区县的全覆盖,更通过高速换电网络将广州与湛江、韶关、潮州等城市连接起来,500公里路程仅需换电一次,证明了跨区域网络的可行性。
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手段。当前充换电服务价格存在区域差异大、定价机制不透明等问题,不利于市场统一。应建立“基础电价+服务费”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其中基础电价与当地电网电价联动,服务费由市场竞争形成。同时推广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引导用户错峰充电,提高设施利用率。在智能电价机制的探索中,蔚来的换电站通过“自动跟随场地电价,主动开展错峰充电”,既节省了运营成本,又帮助电网削峰填谷,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培育是提升市场活力的保障。当前充换电市场呈现“央企主导、多方参与”的格局,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中央企业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特来电、星星充电等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建设统一大市场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跨界企业参与,形成多元竞争格局。如中石化计划2025年前建成5000座综合能源站,集成加油、加氢、充换电功能,就是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同时还应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
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深度构建,未来新能源汽车用户不仅能实现“畅行全国、无忧补能”的便捷体验,更将见证充换电网络从单纯的能源补给设施,蜕变为支撑智能交通、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站在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的交汇点上,充换电行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已然超越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范畴,成为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方案。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10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相关报道: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汽车纵横
排版:汽车纵横
上一篇:东风万里神州行湖北首站走进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