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席卷而至,ERP行业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冲击?
“ERP如果不跟随A时代做出改变,那么ERP原来所构建的坚固内核会被各种Agent蚕食。”某头部ERP高层如此形容当前的局势。而这种蚕食一旦形成,就不得不去让渡更多边界。
当AI Agent开始在业务一线真正创造价值,ERP——这个企业数字化核心系统,正站在变革的风口浪尖。ERP厂商们不得不直面问题:是修修补补,还是推倒重来?而当各家AI技术本身的代差缩小,未来的竞争优势又有哪些?
AI,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重塑着ERP的形态、价值与未来竞争格局。
AI如何重塑ERP?
回归ERP本身,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与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旨在打通关键业务流程,拆散“信息孤岛”,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支撑科学决策。但这套设计精巧的理论,在实践中却常常衍生出新的效率瓶颈。
传统ERP构建于关系型数据库之上,预设了高度集成和标准化的业务数据模型与流程逻辑。企业用户通常需要按照这套框架录入结构化的主数据和业务数据。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数据在整个系统内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便于存储、管理和跨部门实时调用,但也导致了其与生俱来的核心痛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能力弱,以及刚性太强、敏捷性不足。
最终,用户的直观感受往往是系统僵化、数据录入繁琐。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其基于历史结构化数据的需求预测模块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容易失灵,难以真正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为解决这些痛点,云原生架构与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先后成为ERP进化的热门路径。云原生让ERP从“笨重”走向“敏捷”,而低代码/无代码则赋予其应对业务变化的“柔性”。
然而,当系统上云、流程变灵活后,沉淀在ERP中的海量数据价值亟待挖掘。此时,AI技术的注入成为关键一跃,为ERP装上了“智能大脑”。它主要体现在:
当前,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路径得到验证,其相关能力正越来越多地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这一直观方式交付给用户。但在业界看来,AI对ERP的改变不应仅停留在技术叠加与易用性提升层面,更需深入核心业务流程的重构。
“我们经常说某某软件,如互联网软件、工业软件、设计软件,其实软件前面的那个定语‘什么的’软件至关重要。”端点科技ERP产品总监赖允春直言。
究其原因,ERP软件本质是管理软件,但传统ERP只解决了What、Who、How(做什么事、谁来做、怎么做),其最关键的“决策”环节却长期停留在人工层面。
因此,在“智能”已成为ERP系统的“标配”的情况下,AI+ERP的改变,应让经典管理方法落地,真正落实为业务成果。
AI路径透视:原生、平台、场景、垂直
正是基于对“落地业务成果”的共识,以及对时代趋势的判断,ERP领域的变革已箭在弦上,主流ERP厂商也正基于各自优势,探索差异化的AI演进路径,尝试“重做ERP”。
这其中,AI原生(AI-Native)被认为是当下AI+ERP的热门趋势,是最有可能帮助企业实现AI驱动全面转型的理念之一。区别于将AI嵌入当前产品形态的主流方式,AI原生强调“AI-first ERP”。除了带来全新的交互方式,AI原生的产品基本满足3个显著特征:AI技术作为产品的核心功能,贯穿整个架构;能通过AI来管理产品的生命周期,数据驱动自我进化、持续迭代;能够更动态地适应场景变化。
阿里云发布的《AI原生应用架构白皮书》也说明了这一点:AI原生应用强调其是以大模型为认知基础,以Agent为编排和执行单元,以数据作为决策和个性化基础,通过工具感知和执行的智能应用。目前,AI原生理念在ERP行业已有实践,如端点科技日前发布的“AI原生ERP”,其基于多智能体架构构建了一个覆盖战略、采购、销售、财务等全流程的“AI顾问矩阵”,业务流程可由自然语言驱动。通过多智能体协同,整体工作流已从“人操作系统”变为“系统指挥人”。
例如用户提出目标“为新品A启动上市”,系统则会自动拆解战略目标并推动执行,协调战略决策、供应链、市场等智能体协同完成任务。由此,ERP从被动执行的“系统”,转变为主动协作的“虚拟组织”。
关于AI原生新趋势,以端点科技为代表的企业仍在积极探索。由于AI原生在实施中对企业的数据基础与管理成熟度要求极高,客户教育成本显著,其在大型复杂企业中的可行性,仍需长期关注。
除了AI原生的趋势路径,国内外主流ERP厂商目前也在尝试渐进式路线,即基于现有架构和产品形态进行AI能力嵌入,它们同时也呈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作为ERP领域的全球领导者,SAP与Oracle的选择更像是平台赋能型路径——将AI作为企业级的“增强层”。其核心逻辑并非颠覆现有ERP架构,而是将AI以公共服务的形式注入整个云平台,使各业务模块均可调用,实现渐进式智能化升级。
SAP通过SAP Business AI平台与嵌入式数字助理Joule,让用户在处理审批发票等具体业务时,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获得AI的辅助分析与决策。例如,生产计划员借助Joule理解排产过程中的异常,能快速定位问题。Oracle则在其Oracle Fusion Cloud ERP中内置AI助手,并在其底层云基础设施(OCI)上提供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服务,帮助企业客户基于自身数据构建定制化AI应用。
然而,有观点认为,这种平台型路径就像“为飞行中的飞机换引擎”,SAP与Oracle的AI能力必须适配其庞大的现有架构与标准流程,这使得创新节奏受制约,其价值也高度依赖客户的实施能力,难以在所有场景中快速兑现。
与平台型路径不同,以金蝶、用友为代表的厂商侧重于场景嵌入型路线,更加聚焦“开箱即用”的AI功能,瞄准具体业务场景中的高频痛点,追求快速为企业带来可感知的投资回报。
例如,金蝶重点打磨AI在企业端应用的高频单点场景,推出金钥财报(财报分析智能体)、ChatBI(企业问数智能体)、招聘智能体、差旅智能体以及企业知识智能体;用友则在用友BIP为每个业务模块配备专属AI代理,实现多智能体协同。
尽管能够快速见效,但此路径也存在隐忧。AI功能容易分散为彼此割裂的“工具集”,缺乏底层数据的贯通与整体洞察,更可能形成新的“智能孤岛”。此外,随着OCR、RPA等技术门槛的降低,各家功能趋同现象加剧,企业难以构建长期的差异化优势。
在更垂直的工业与制造业领域,鼎捷、Infor所代表的垂直领域型路径,则将AI打造为行业的“决策大脑”。其AI能力并非通用工具,而是深度融合于制造业的知识图谱与核心业务流,致力于解决产线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等行业特有的复杂决策问题。
这一路径的优势在于专业深度,但押宝垂直领域也不得不考虑赛道依赖性,其发展天花板与所专注行业的景气度紧密绑定。同时,深厚的行业Know-How虽构成壁垒,却也限制了其跨行业复制与规模化拓展的能力。
这四种路径大致代表了ERP在AI时代转型升级的不同侧重点,并无绝对优劣之分,是在不同企业需求、技术阶段与行业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升维的AI战场
即便路线选择不同,随着AI功能的逐渐普适化,技术本身的差异性在缩小,原有边界重新划分在所难免。
兵临城下,面对岌岌可危的护城河,未来ERP厂商的核心优势还有什么?
“真正要用Agent帮我实现一些内外拉通的事情时,会发现数据是一个大问题。”某资深行业人士在交流中强调了这一点。企业的AI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AI产品也尚未经历大量市场验证,基于这一现状,ERP厂商要做的是帮助企业打好基础,建设现代化应用架构、完善数据治理、保障安全合规,这样才能在AI应用成熟时“插上就跑”。可以看出,能否用高效集约的方式帮助企业在数据源头完成治理,成为了ERP厂商的价值体现之一。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包括对“元数据”——即“关于数据的数据”——的系统性治理。端点科技创始人兼CEO赵沣伟表示,“AI原生ERP”的实现基础在于公司长期积累的元数据。这种架构将软件功能从固化的代码转变为可被AI直接理解和调用的“工具集”,AI能无缝嵌入并操作整个系统,而非仅能处理几个预设的API接口。他进一步指明:“以前的软件可能是很多代码,今天的软件中大量都是元数据。这相当于我的软件是一堆元数据,我的引擎来跑这些元数据。”
然而,元数据的形成与管理本身就是一场艰巨挑战。它并非天然存在,其构建过程横跨设计、实施、运营多个阶段,需要ERP厂商、实施顾问、企业IT与业务部门的多方协作。更深层的障碍在于组织与文化壁垒:部门墙可能导致对“核心客户”的定义都无法统一;散落的系统烟囱使得厘清数据血缘关系困难重重。因此,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提供元数据驱动的技术架构,更是能否提供一套方法论与工具,帮助企业打破内部隔阂,将业务知识沉淀为机器可读的元数据,从而为AI的终极应用铺平道路。
除了帮企业构建AI应用接入的能力,AI变革的管理思想的深度将成为区分厂商的关键壁垒。ERP的本质是管理软件,其价值核心在于对商业逻辑的理解与赋能。Gartner预测,到2026年,75%的全球500强企业将采用决策智能实践,包括对决策进行记录以实施后续分析。到2027年,50%的业务决策将通过用于决策智能的AI智能体得到增强或实现自动化。
可以看出,未来的ERP系统不能仅停留于解决What、Who、How,还需要能够基于管理理论、管理实践,评估风险并生成行动建议。这意味着,优势属于能将管理洞察转化为AI可执行的分析与决策链的厂商,让系统不仅能“做事”,更能“思考为何做事”并“建议做何事”。这种打破企业边界的能力,将是头部厂商争夺的制高点。
此外,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国产替代”正成为中国本土ERP厂商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随着国际厂商在华战略调整,一批大型国企及成长型企业正主动寻求替代方案。
能否精准服务这些“中大型及快速成长企业”,满足其严苛的合规要求,并支撑其复杂的集团化管控与供应链协同需求,成为当下中国本土ERP厂商检验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那些能同时构建坚实的技术底座、实现管理思想产品化、并构建起强大协同生态的厂商,才能在这场由AI掀翻桌牌后的漫长竞赛中,赢得未来。(本文首发钛媒体APP,文 | 散落拾获,作者 | 贾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