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舅提了辆混动 SUV,落地价比销售最初报价低了 2 万 5,还多要了两次基础保养和一套原厂脚垫。他攥着钥匙跟小区邻居念叨:“多亏我外甥,不然这钱就得白花。” 这话倒没夸张,光是今年我就陪着他和表姐、表弟买了三辆车,从 10 万内代步车到 30 万级家用 SUV,算是把 4S 店那点砍价套路摸透了。
事情得从开春说起,三舅家拆迁补了笔钱,先是给刚工作的表弟买代步车,预算 10 万出头。第一次去 4S 店时,表弟一进门就问 “这款车最低多少”,销售眼皮都没抬,报了个比官网还高两千的价,说 “现在没优惠”。我赶紧拉着表弟去试驾,特意问了座椅调节、油耗细节,还拍了仪表盘照片,跟销售聊了快四十分钟,临走时才说 “要是价格合适,这周就能定”。
第二天换了家同品牌 4S 店,我直接把前一家的报价单拍在桌上(其实偷偷改低了五千),说 “那边能给这价,你们要是做不了我就回去了”。销售立马变了脸色,翻了翻计算器说 “得跟经理申请”,磨蹭十分钟回来,说能降八千。我故意掏出手机要打电话:“我车友群里有人上周买才贵两千,还送行车记录仪。” 这话一出,销售咬咬牙又让了三千,最后落地价比最初报价低了 1 万 1,还送了全车贴膜。后来才知道,10 万左右的车型,销售手里一般有 8 千到 1 万 2 的权限,就看你能不能逼他拿出来。
没过俩月,表姐要换辆 20 万左右的新能源轿车,这次我学聪明了,先加了两个本地车友群,摸清最近成交价都在 19 万上下,还知道这车型厂家有 1 万 5 的补贴。去 4S 店时,我没急着谈价,先让表姐认真试驾,回来跟销售算贷款和全款的差价 —— 果然贷款手续费要收 3 千,还捆绑保险。我直接说 “全款付,但价格必须到位”,销售报了 20 万 8,说 “已经是补贴后最低价”。
我故意起身要走:“上周车展有人 18 万 8 就提了,你们这价太高。” 销售赶紧拉住我,说去请示总监,回来降了 1 万,说 “最多这样了”。我掏出手机翻出车友群聊天记录(其实是提前存的截图):“你看人家上周提的,还送了充电桩安装券。” 僵持了二十分钟,销售终于松口,18 万 9 成交,额外送了充电桩和两次保养。后来跟做汽车销售的朋友聊,才知道 20 万级别的车,经理手里通常能多放 5 千到 8 千的优惠,所谓 “请示领导” 很多时候都是演给你看的。
最波折的是三舅的混动 SUV,预算 30 万左右。第一次去谈,销售报了 32 万,说 “混动车型优惠少”。我知道这类车降价空间一般在 2 万到 3 万,就跟销售磨,说 “要是 30 万内能落地,今天就交定金”。销售跑去请示了两次,最后说能降到 30 万 5,再多一分都不行。我没答应,拉着三舅就走,故意说 “去隔壁看看同配置的,那边销售说能给更大优惠”。
过了三天,之前的销售主动打电话来,说 “总监特批,30 万 2 就能提”。我还是没松口,又等了一周,正好赶上店里月末冲业绩,销售急了,主动把价格降到 29 万 8,还送了油卡和三次基础保养。提车那天,销售偷偷跟我说:“哥,你这砍价太狠了,这单我就赚了两百块提成。” 其实我心里清楚,30 万以上的车型,月底冲量或者车展的时候最容易砍价,因为店里要冲销量拿厂家返点,单车利润反而没那么重要。
这三次砍价下来,我也算总结出点规律:10 万内的代步车,别信 “没优惠” 的说法,多跑两家店对比,一般能砍 8 千到 1 万 5;20 万左右的车型,尤其是新能源,一定要摸清厂家补贴和竞品价格,瞄准销售权限上限砍,争取 2 万到 3 万的优惠;30 万以上的车,别急着下手,等月末、季末或者车展的时候去,冲量阶段的优惠往往最大,能砍 2 万 5 到 4 万。
还有些小技巧得记住:千万别刚进店就问底价,销售会觉得你不是真想买;谈价时别光盯着裸车价,保险、手续费这些隐性支出也要砍;价格砍不动了就多要赠品,保养券、油卡比那些劣质装饰实用多了;要是能组织两三个人一起买,还能跟店里谈团购价,优惠会更大。
上周三舅提车时,碰到个大哥正在跟销售吵,说 “刚提车就降了 5 千”,看着真让人心疼。其实买车砍价就像拉锯战,你软他就硬,你硬他就软。关键是得做足功课,知道这车到底值多少钱,销售手里有多大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