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济深 编辑/张广凯)
2025年10月11日,在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移动宣布升级“AI+”行动计划,并成立“AI+”生态联盟。
该计划显示,到2028年底,中国移动将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力度,总体投入翻一番,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智算基础设施,探索十万卡智算集群建设,全国产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EFLOPS,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燃料”。
本次移动表态意味着其对外明确了其发展重心从5G+全面过渡转向AI+的进程,这也意味着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移动运营商们正从传统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向智能时代核心枢纽的转型。
宏大的愿景也代表着潜在的巨额开支,最新财报显示中国移动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0.5%,出现了六年来首次营收下滑。
面对AI行业高强度的军备竞赛,潜在的长期高强度的投资支出对于移动的财务状况也存在一定的压力。
从5G+到AI+的全面转型
中国移动本次发布 "AI+" 行动计划升级暨 "AI+" 生态联盟,核心不止是单点的模型或者算力,重点更在于生态和落地,加强算力、模型和数据等方面的协同与产业合作,加速 AI 落地。
对于最新的AI战略,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在数智设施升级方面,将强化 AI+ 能力供给,坚持适度超前原则,一体推进 5G-A 与 6G 新技术,完善云智一体、训推一体算力资源体系,推动云计算向 " 云智算 " 升级,建设多样化行业高质量数据集,持续迭代多模态 " 九天 " 通用大模型性能,建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能力,做深做优行业大模型。
有中国移动人士对观察者网表示,对于AI的践行方式,公司的路径是致力于成为AI的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
"AI+" 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移动将带动形成千亿级市场规模的产业新生态。
该计划表明,到 2028 年底,中国移动将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力度,总体投入翻一番,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智算基础设施,探索十万卡智算集群建设,全国产智能算力规模突破 100 EFLOPS。
此外,中国移动提出,以安全可信为特色的九天大模型要跃升国际一流阵营,提供泛在普惠的 " 模型即服务 ",强化 15 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的供给能力,还将强化高端、青年等 AI 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移动将开放百大战略性高价值场景,实现研发设计、网络运营、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等全场景智能应用,自智网络实现 L3 向 L4 级跃迁;加速灵犀智能体用户规模突破 2 亿,打造全场景智能服务入口;落地超 3000 个 AI+DICT 项目,推动 AI 在新型工业化、政务、农业等 10 余个行业领域深度赋能,推动 AI 优质能力出海。
碳硅共生下的新商业闭环
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821亿元,同比增长0.8%,相比去年同期的2.7%显著下滑。
这也意味着随着传统通信需求日趋饱和,个人通信业务增长放缓的当下,移动运营商们必须寻找新的业务机会才能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表示,从2019年发展至今,随着5G网络大规模建设逐渐完成,相关部署红利已充分释放,而6G技术尚未到来,行业再次步入代际之间的平台期,AI被视为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对于AI的投资并非传统的算力基建,而是试图通过“九天”大模型来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有通信从业者表示:如果中国移动只提供基础的算力资源(如出租GPU卡时),那么在AI产业链中就将处于类似“房东”的底层位置,利润微薄且发展受制于上层应用巨头。通过“九天”大模型,中国移动的业务模式得以从“卖资源”升级为“卖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其在AI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提出了“碳硅共生”的理念。“九天”大模型及其衍生的智能体(如“灵犀”)正是实现硅基智能与碳基生命深度协同的核心载体,是中国移动从“通信服务商”向“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战略转型的核心引擎。
如果说中国移动AI+计划中的翻倍投入主要是指覆盖全国的智能算力网络。“九天”大模型正是为这条高速公路的核心工厂。只有上面跑满了由“九天”生态产生的模型和应用,这条耗资巨大的算力网络才能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实现商业闭环。
对于九天大模型,中国移动也寄予厚望。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以安全可信为特色的九天大模型要跃升国际一流阵营,提供泛在普惠的“模型即服务”,强化15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的供给能力。
杨杰补充表示,当前"AI+"已进入规模应用落地、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移动将加快AI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大力推广智能体、智能装备、行业大模型等,扩大AI+信息消费,打造“灵犀”智能服务入口,加强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布局,丰富AI医生、AI保姆、AI教师、AI导演等智能服务,并打造AI一体化治理中枢,推动AI+赋能低空治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一网通办等重点场景,助力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移动已经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行业生态链,其自称为1+3+N舰队矩阵。
其中“1”为中国移动打造的核心“航母基座”,依托云计算、5G网络、大数据等基础设施。
“3”是三大专业攻坚编队。第一舰队是由摩尔线程等6家移动投资的企业组成的算力攻坚舰队,构建了覆盖“主流-前沿-前瞻”的算力技术梯队。第二舰队是由科大讯飞等4家和移动战略合作企业构成的模型中枢舰队,聚焦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第三舰队则是由11家移动投资企业构成的场景赋能舰队,锚定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港口等九大场景,加速AI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N”则象征着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无限可能。
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必然需要长期、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
AI基建存财务压力
相较于中国移动今年上半年5437.69亿元的营收,AI业务数十亿元收入规模显然还是“星星之火”。不过,杨杰指出,中国移动的AI业务真正产生收益从2024年才开始,未来将通过规模化、商业化路径进一步推动AI变现,这方面的收入规模也会越来越多。
对于AI领域而言,数十亿的收入相比起移动的潜在支出可谓杯水车薪,移动的AI+战略存在着一定的现金流压力。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移动整体资本开支计划位1512亿元,其中算力投资计划位373亿元,占到了总支出的25%。而近两年来,移动在AI领域的直接投资规模超过了120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超10倍。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业务收入见顶对公司现金流的压力也逐渐增加。
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货币资金为1903亿元,同比增长10.05%。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838.32亿元,相比2024年同期的1313.77亿元大幅下滑36.2%,中国移动解释称,该项财务指标主要由于公司为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在依法合规前提下,进一步加快了付款进度。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为1342亿元,同比增长57.0%。
现金净流入的大幅下滑,虽有支持产业链发展加快付款进度的合理原因,但也显示出公司在现金流管理方面承受一定压力。
对此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分析,随着5G建设红利释放完毕,行业进入代际空窗期,运营商可通过AI放大网络基础设施价值,但需警惕短期回报压力,技术积累终将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何在AI革命的激进性与国资管理的稳健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考验运营商经营者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