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乘联会发布了2025年9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数据,而2025年中国汽车企业前9个月的市场销量也已经陆续公布,根据这些数据,不仅勾勒出头部车企的竞争版图,更折射出产业转型期的韧性与机遇。在新能源渗透率高位运行的背景下,比亚迪、上汽、吉利等车企以超70%的目标完成率领跑,而不同梯队间的分化也预示着四季度将进入最后角逐,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规模与质量的平衡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中汽数研还公布了造车新势力的销量完成情况,我们截取主要企业的数据如下:
从销量格局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呈现出“头部稳固、梯队分明”的特征。比亚迪与上汽集团组成的第一梯队,以超300万辆的累计销量奠定行业基石。比亚迪1-9月销量达326万辆,完成全年460万辆目标的71%,这一数据背后,是其在新能源赛道的持续深耕——从刀片电池的安全优势到e平台3.0的技术下放,从海鸥等亲民车型到海豹等高端产品的矩阵覆盖,比亚迪用全链条的技术与产品实力,巩固了“无可撼动的领先地位”。而上汽集团以319.3万辆销量、71%目标完成率紧随其后,其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双线并行”的策略,既保留了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基本盘,又通过智己、飞凡等新能源品牌打开增量空间,展现出大型车企的稳健转型思路。
第二梯队的竞争则更具看点,200万辆量级成为车企实力的“分水岭”。吉利汽车以217万辆销量实现72%的目标完成率,表现亮眼,这一成绩离不开其“多品牌协同+全球化布局”的战略支撑。一汽与长安分别以238万辆、207万辆销量完成69%的目标,前者依托红旗品牌的高端化突破与合资品牌的技术赋能,后者凭借UNI系列与深蓝品牌的新能源产品矩阵,在激烈竞争中维持规模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渗透率的高位运行,成为推动销量格局分化的核心变量。据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9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升到57.8%,呈现出由报废更新、置换更新叠加新能源免征购置税等普惠政策托底背景下的新能源平稳增长。
比亚迪能长期领跑,关键在于其新能源车型的“全品类覆盖”,从10万元以下的代步车到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几乎覆盖所有主流细分市场,精准捕捉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上汽的新能源增长则依赖“技术+生态”的双轮驱动,其在智能驾驶、车联网领域的投入,让新能源车型更具科技竞争力;吉利、长安等车企也在加速新能源产品迭代,试图通过技术创新缩小与头部的差距。反观部分转型较慢的车企,由于新能源产品布局不足、技术亮点有限,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掉队,这也印证了“新能源转型成效决定未来格局”的行业共识。
无疑,第四季度将成为各个汽车企业2025年“冲刺战”胜负的关键阶段。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以及各个汽车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企业整体“体系能力”的较量正在成为关键。比如,技术迭代速度成为竞争力的核心之一。随着消费者对续航、智能驾驶、充电效率的要求不断提升,车企能否快速推出搭载更多更好更适用新技术的车型,直接影响市场份额。比亚迪若能持续优化“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扩大刀片电池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拉开差距。产能布局也将成为关键,四季度是传统销售旺季,充足的产能储备能避免“有订单无车交”的尴尬,尤其是在海外市场,比亚迪匈牙利工厂、上汽欧洲工厂的产能释放,将助力其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2025年前三季度的销量数据,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成效的“体检报告”,既展现了头部车企的领先实力,也暴露了部分企业的转型短板。四季度的冲刺战,将是对车企技术、产能、市场响应能力等整个生态链能力的综合考验。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场竞争都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全球竞争力的方向发展,为世界汽车工业的电动化转型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