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帮主郑重,做了20年财经记者,也沉下心做了多年中长线投资。最近好多朋友问我,天天逛的京东要造车了?还把价格定在10到12万这个神仙打架的区间,这到底是玩票还是真要搅动市场?今天咱们就扒一扒京东造车背后的门道,不是看个热闹,是看明白它藏着的算盘。
首先得说清楚,京东这波根本不是自己下场造车,要是真砸几百亿建工厂,那反而不像它的风格了。它玩了个聪明的玩法,拉上广汽和宁德时代组成铁三角:广汽是老师傅,负责整车制造,用现成的灯塔工厂和技术平台把车造得扎实,毕竟造汽车这种重活还是得有老底子的;宁德时代呢,就是能源管家,给新车装上能换电的巧克力电池,解决大家最头疼的续航焦虑,30分钟快充或者几分钟换电,这在10万级车型里可是个硬卖点;而京东自己,更像个懂用户的掌柜,不碰生产线,专管两件事,一是搞用户洞察,知道大家想要什么配置、能接受什么价格,二是把销售和服务打通,相当于从选车到保养全包了。
那问题来了,10到12万这个价格带,比亚迪秦PLUS、吉利银河这些老将都守得牢牢的,京东凭什么挤进来?以我做了20年财经记者的敏感度,这定价绝不是拍脑袋。这个区间刚好卡准了三大主力人群:第一次买车的年轻人、家里添第二辆车的家庭,还有网约车市场,都是刚需极强的群体。而且它避开了合资燃油车的低价混战,又刚好踩在新能源的性价比核心区,再配上宁德时代的电池和广汽的制造口碑,等于一出场就带着三张王牌。更妙的是京东的销售套路,它不搞传统的裸车销售,而是弄了车衣定制、车品配装这些套餐,就像咱们买手机选配件,一次性配齐,这一下就把买车的体验变得简单多了,很对年轻人的胃口。
但站在中长线投资者的角度看,京东真正的野心根本不在这一辆车上。大家想想,京东这些年在3C、家电领域的增长放缓了,急需一个新的高价值品类来扛旗,汽车刚好符合——客单价高、服务周期长,还能跟它的老本行联动。这次联合造车,其实是它在练一个本事:反向定义产品。就像当年做京造一样,先通过平台上的6亿用户数据摸清需求,比如年轻人要运动外观、家庭用户要大空间,再把这些需求甩给制造端去落地,这样造出来的车自然不容易滞销。而且它手里有近3000家养车门店、超4万家合作门店,从买车到保养再到换车,整个链路都能在自己的生态里完成,这才是最值钱的,不是赚一辆车的钱,是赚一个用户在汽车上所有消费的钱。
可能有人会问,不自己造车能成吗?其实这正是京东的精明之处。比起小米砸百亿建工厂的重模式,京东这种轻资产合作风险小多了,把制造和技术这些重活交给专业的人,自己专心做最擅长的用户和渠道,这不就是平台经济的精髓嘛。不过风险也得提一嘴,万一车出了品质问题,用户骂的肯定是京东,毕竟大家认的是京东的牌子,这品牌信任成本可是它要扛的重担。
总的来说,京东造的不是车,是一套“懂用户、有渠道、连服务”的汽车消费生态。10到12万的定价是敲门砖,敲开的是万亿级的汽车市场大门。我是帮主郑重,接下来就看11月新车发布后市场买不买账,但不管怎么样,这波跨界已经给汽车行业提了个醒,以后懂用户的可能比会造车的更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