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的企业吗?创始人一边在中国欠下上亿债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一边在美国靠“中美新能源桥梁”的概念拉到融资。贾跃亭和他的法拉第未来,就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怪胎”。
2025年刚拿到1.05亿美元投资,可谁还记得,一年前他们连仅交付的11台车都全召回了?这场持续十年的造车闹剧,到底藏着多少资本套路?
马斯克和贾跃亭,为啥一个成神一个遭骂?
商业史上,估计找不着比马斯克和贾跃亭更像又更不一样的俩创业者了,俩人都敢想大的,都能用漂亮话拉来投资,都被人骂过“说话不算数”,也都缺钱缺到过绝境,但最后结局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不是运气或者天赋的事儿,关键是俩人对“说和做”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马斯克能成,核心是他搞出了“说-做-更值钱”的好循环,他当初说要移民火星、要让所有人开上电动车,多少人骂他吹牛?但他没把说的当终点,而是当起点。
特斯拉从少批量试产,到后来一次造上百万台电动车;SpaceX从火箭炸了好几次,到能让火箭飞上去再落回来,还搞成了星链卫星通信,每一次他都把吹过的牛变成真的,资本自然越来越信他,愿意投更多钱让他干更大的事。
这种“说到做到”的本事,让他说的话从“画饼”变成了“正经规划”,最后成了资本愿意长期跟着的“科技大佬”,马斯克心里门儿清:说漂亮话是为了拉资源,真能创造价值才是根本。
再看贾跃亭,就陷在“说-拉钱-再说”的死循环里了,2017年FF91亮相比谁都惊艳,他说很快就能量产,结果就交了11台车还全召回;2025年又搞出个FXSuperOne,说是什么AI驱动的MPV,还扯“中美新能源桥梁”的概念,拉到了新融资,但量产的事儿还是没谱。
他每说一个新故事,其实都是为了掩盖上一个故事没兑现的烂摊子,用新的希望填旧的窟窿,这种循环最要命的是,会把资本的耐心磨没。恒大当初投20亿美元,最后闹掰就是因为看不到量产的希望。
FF于2021年7月通过SPAC模式借壳上市,上市时发行价13.78美元,2023年股价从13美元跌到不到0.3美元,市值没了98%,还不是因为一分钱营收都没有;那些专门捡烂摊子的“秃鹫资本”进来,也不是信FF能成,就是想短期捞一笔就走,等资本发现,贾跃亭说的永远是“以后会怎样”,这场靠想象撑起来的热闹,早晚得凉。
在我看来,俩人的差别其实是对做生意本质的理解不一样,马斯克知道,干高风险的事儿,得用实打实的成果来让人放心;贾跃亭却一门心思玩说漂亮话的套路,忘了造车是个“要砸钱、要技术、要慢慢攒”的活儿。
新能源汽车不是互联网概念,靠流量和故事圆不了场,得有真技术、真产能,可这偏偏是贾跃亭最缺的。
贾跃亭咋靠玩规则,把自己从“老赖”变成“创业者”?
贾跃亭能十年里好几次起死回生,核心是他摸透了一套“资本魔术”钻规则空子把债务甩了,换个身份继续拉融资,最后靠说漂亮话一直套资源,这套操作妙就妙在,表面上都按资本规则来,可总在灰色地带晃悠,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合规”还是“骗人”。
第一步就是甩债务,2019年他欠了一屁股债,光官司就56个,然后跑到美国特拉华州申请Chapter11破产重组。
咱这儿的破产法主要是清算还债,美国那套不一样,更偏向让企业或者个人“重新来过”,允许在法院盯着的情况下调整债务,继续干活,贾跃亭正好利用这点,让所有追债的流程全停了,把以前的烂账和FF的未来彻底切开。
更绝的是他搞的“债转股”,欠了钱还不上,他不躲不藏,反而跟债主说:“要不你们拿我的债换FF的股份?等FF上市了,股价涨了,你们不仅能拿回钱,还能赚一笔。”债主们也没办法,要么拿股份赌一把,要么一分钱都拿不到,只能认了。
这一下,以前追着要钱的人,变成了FF的股东,还得帮着说好话,一场债务危机就这么变成了拉融资的筹码。
然后就是换身份。在咱们这儿,贾跃亭是“失信被执行人”;到了美国,他就成了“能颠覆传统造车的硅谷创业者”,这不是他名声变好了,而是俩市场的规则和关注点不一样。
美国资本市场更看重“以后能不能成”,对创业者以前的错容错率高;咱们这儿更看重“信用好不好”,对欠了钱不还的人容忍度低。
贾跃亭特别会抓这点,在美国就装成“不服输的创业者”,到处演讲、发社交动态,说自己多能坚持;在国内互联网就开直播,说创业多不容易,博同情。这种“两面人”的套路,让他在美国能拿到专业投资,在国内也有话题度,最后把关注度变成了拉钱的能力。
但这“魔术”有个致命漏洞:太依赖“钻规则空子”,没真东西撑着,等FF一直造不出车,说的话和真干的事差得越来越远,就算资本环境再宽松,人家也不会一直信。
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后来调查他,就是因为发现了问题,2025年7月发的通知说,FF2021年借壳上市时撒谎了,比如贾跃亭其实控制着公司却瞒着,还把钱转去还自己的债,对外却说拿去搞研发。这说明,贾跃亭玩规则玩得太狠,已经碰到底线了。
现在“说的好听”比“真干得好”还管用?
贾跃亭的故事能撑十年,其实是现在“共识经济”时代的必然结果。全球钱太多了,资本急着找地方投,“新概念”正好能装这些多余的钱,这种时候,“能让人相信”的本事,甚至比“真能做到”还重要。贾跃亭能成,就是因为他把这时代的逻辑摸得透透的。
“共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你觉得以后好,它就值钱”,以前是东西实际值多少钱就卖多少钱;现在不一样,更多看市场觉得这东西以后能值多少钱。
特斯拉市值比传统车企高,不是因为它赚得多,是资本觉得它代表汽车的未来;比特币价格忽高忽低,也不是因为它多有用,是看大家信不信它。
贾跃亭就抓住这点,把FF打造成了一个“永远有想象空间”的故事载体,早几年互联网视频火,他就搞“乐视生态”;智能手机热,他就做手机;新能源汽车成风口,他就说FF能搞“智能出行革命”。
元宇宙、AI火了,他就给车贴“AI驱动”“元宇宙入口”的标签,市场热点变一次,他的故事就跟着变一次,永远有新鲜感。
2025年出的FXSuperOne,把这本事用到了极致,他给不同人说不同的话:对供应商,就说一起搭“中美新能源桥梁”,以后有的是合作机会;对租车公司,就吹L4自动驾驶多厉害,能让他们赚更多钱。
对搞直播、卖房子的,就说这车能当移动直播间,还能搞“车房联动”,这些话听着挺玄乎,可还真有人买账,光付费订单就超过4100台,还拉到了1.05亿美元融资。
但再好听的故事,也盖不住没真东西的事实。“共识经济”要想好好发展,得是“说的话引导资本投入,资本帮着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再让人更相信”。
可贾跃亭只说以后多好,不提怎么创造价值。FF成立11年,融资超20亿美元,连稳定造车都做不到,核心技术也没壁垒,这种“只烧钱不干事”的模式,肯定长不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光说不练”的逻辑会把创业环境带歪。要是越来越多创业者学贾跃亭,把心思放“编故事”上,不琢磨做产品,市场就会变成“差的挤走好的”。
资本的注意力被没用的故事分散,真有本事的创新项目拿不到钱;消费者被忽悠多了,对新品牌也不敢信了。贾跃亭这事儿,既是“共识经济”的极端例子,也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说破天,造车终究得能造出来、卖出去
要是说编故事是贾跃亭的“矛”,那造出车、交出去就是他永远攻不破的“盾”,造车这行,最后比的还是“能造出来、能卖出去”的真本事,可这偏偏是FF十年没解决的大问题,技术、钱、市场这三座大山压着,把路堵得死死的,这场资本热闹也慢慢要散场了。
技术上,FF一直没解决核心技术落地的问题,他们总说自己的电池多厉害、L4自动驾驶多牛,可这些技术一直停在实验室里,没真用到量产车上。比如自动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稳不稳,电池能跑多远、安不安全,这些都得反复测试改进。
可贾跃亭把精力都放编故事、拉融资上了,研发的钱和人都不够,最后变成“故事越响,研发越差”的恶性循环。
钱的问题更头疼,造车量产要砸大钱,建生产线、买零件、管供应链,哪一步都得真金白银。虽说FF十年融了50多亿美元,但这些钱大多花在做营销、还旧债、给管理层发工资上了,真正投到造车上的没多少。
更要命的是,FF一直没正经赚钱,只能“融钱-烧钱-再融钱”,每次融到钱也只能解燃眉之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早就卷成粥了,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大公司,供应链和品牌都做起来了,占了大部分市场。FF作为后来者,既没成本优势,也没品牌名气,就靠“AIMPV”“智能生态”这些概念,根本抢不过别人。
而且消费者买车,最看重的是靠谱、好用,不是听着玄乎的概念,FF连车都交不出,自然没人信。
这问题的本质,是贾跃亭用互联网“少花钱、快迭代”的思路,去干造车“多花钱、慢积累”的活儿。互联网行业靠一个概念就能快速融钱、快速试错,但造车得有真技术、真产能,不是编个故事就能跳过的。
马斯克能成,就是因为他明白这点,把钱和精力都投到建工厂、搞电池研发、优化供应链上,用真本事撑自己的大梦想。
FF造不出车这事儿,给所有跨行业创业的人提了个醒: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不能用一个行业的经验去硬套另一个行业,不然肯定栽跟头。造车不是“编故事”,是“干实业”,得敬畏技术、敬畏工业、敬畏市场,靠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不是靠想当然的瞎折腾。
玩资本游戏,到底有没有底线?
贾跃亭造车这事儿,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兴衰,更让人琢磨资本市场的规则到底该咋定,这十年里,他把不同国家的法律差异、资本追新概念的心理、信息不对称的空子,都用到了极致,可玩到最后,终究要碰到底线,SEC的调查就是最好的例子。
美国资本市场能吸引全球的钱,靠的就是信息透明、监管严,可贾跃亭偏要钻空子:用代持的方式偷偷控制公司,却不告诉独立董事;通过关联公司转走2亿多美元还自己的债,对外却说拿去搞研发,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美国证券法,更把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础给毁了。
SEC发的“维尔斯通知”虽然不是正式起诉,但说明监管层已经盯上FF的运作模式了,要是最后认定贾跃亭违法,他可能要罚好几亿美元,还永远不能在美国股市玩,FF也可能退市。这事儿提醒所有人:资本市场的规则是为了公平竞争,不是让你骗人的;钱要自由流动,但得在合规的前提下,不然市场早晚乱套。
从大面儿上看,贾跃亭这事儿也反映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个通病:当钱太多又赶上科技热,资本容易脑子发热,不看公司的实际情况,追新概念、新赛道的时候,投资者容易被漂亮话忽悠,忘了投资的本质是“找真正有价值的项目”,不是“赌以后能涨”。
对投资者来说,这事儿是个大教训:投钱的时候,不能光听故事多好听,得好好看看公司的技术行不行、能不能造出车、商业模式靠不靠谱、合不合规;别瞎追热点,得坚持“投有价值的东西”,用理性扛住市场的非理性。
对监管机构来说,贾跃亭这案例也提了新问题:怎么在鼓励创新和防风险之间找平衡?怎么管跨市场钻规则空子的行为?怎么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欺骗?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资本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才不会再出“贾跃亭第二”。
做生意的本质,终究是给人创造价值
回头看这十年,贾跃亭造车这事儿能让人想很多。他的故事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它碰了商业世界的核心问题:在资本热闹的时候,咱们该咋定义成功?做生意的本质是给人创造价值,还是玩资本游戏赢钱?
不可否认,贾跃亭编故事、玩规则的本事确实厉害,他让我们看到了在“共识经济”时代,说漂亮话能有多大能量,也让我们看到了资本游戏有多复杂、多残酷,但最后他还是陷在困境里,这说明不管故事多好听、游戏玩多好,都代替不了真能创造价值。
做生意的本质,永远是给用户创造价值。特斯拉能成,不只是因为马斯克会说漂亮话,更因为它给用户提供了更好、更环保的车;SpaceX能起来,不只是因为它的梦想大,更因为它降低了太空探索的成本,给人类星际旅行打了基础。只有真正给人创造价值的公司,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对创业者来说,贾跃亭这事儿是面镜子:编故事是为了拉资源,不是目的;创新需要敢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干;跨行业创业需要勇气,但更得敬畏行业的规矩,追梦想的时候,不能忘了做生意的基本逻辑,不能放弃创造价值,不然早晚被市场淘汰。
对资本市场来说,这事儿是剂清醒剂:资本的使命是帮实体经济发展,不是纯粹投机赚快钱;对新概念包容可以,但不能纵容骗人;市场要开放,但得有严监管,这样才能公平有效。
贾跃亭造车的故事还没结束,FF以后会咋样也说不准,但不管最后是啥结果,这十年的资本迷局都会成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它会一直提醒我们:在资本热闹的时候,得保持清醒;在追梦想的时候,得守住做生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