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马来西亚塑料循环系列:探索汽车行业的塑料循环经济机遇
报告共计:23页
马来西亚汽车塑料循环:9.4万吨报废塑料仅20%被收集,全球经验为破局指路
当一辆汽车走到报废尽头,它身上的塑料部件往往面临“无处可去”的困境——这正是马来西亚汽车行业当下在塑料循环经济中面临的现实。世界银行集团2025年发布的《探索汽车行业的塑料循环经济机遇》报告显示,马来西亚每年从报废车辆(ELVs)中产生约9.4万吨耐用塑料垃圾,但这些塑料的回收利用效率却远未达到预期,既浪费了资源,也埋下了环境隐患。不过,报告也指出,马来西亚在耐用塑料回收领域的市场潜力位居全球前10,若能抓住机遇破解痛点,汽车塑料循环有望成为该国环保与经济双赢的新突破口。
不同于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塑料袋,汽车行业的塑料多为“耐用塑料”,设计使用寿命可达数年甚至更久,常见的有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这些塑料在汽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占整车体积的50%以上,能有效实现车身轻量化,帮助提升燃油效率——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需求增长的当下,电池重量远超内燃机,塑料的用量更显重要,全球汽车行业塑料使用量正以2020-2040年复合年增长率4.7%的速度增加。但耐用性也带来了回收难题:它们不像一次性塑料那样易进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报废后若处理不当,要么被非法焚烧,要么埋入填埋场,既污染环境,也浪费了可循环资源。
从数据来看,马来西亚汽车塑料回收的“短板”十分明显。2023年,该国汽车行业产生的9.4万吨耐用塑料垃圾中,仅有20%被收集起来准备回收,这意味着约7.5万吨塑料要么被随意丢弃,要么进入非正规处理渠道。而在收集起来的18.8万吨塑料中,仅32%(约6万吨)真正进入机械回收环节,剩下的67%被送往填埋场,仅有1%出口。更关键的是,即使完成回收,国内对再生塑料的需求也严重不足——70%的再生塑料最终出口,只有30%用于国内其他行业,汽车行业自身几乎没有商业化使用再生塑料的案例。对比德国94%的报废车辆塑料回收率,马来西亚的差距显而易见。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马来西亚缺乏正式的报废车辆塑料收集系统,没有中央机构统筹监控,导致大量塑料在源头就流失。其次,国内汽车制造商对再生塑料的需求疲软:一方面,再生塑料价格高于原生塑料,另一方面,目前没有法规要求车企使用再生塑料,企业自然缺乏动力。此外,非正规回收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他们更倾向于回收高价值的金属,塑料往往被丢弃,且这些非正规渠道的回收过程不透明,难以保证回收质量。更现实的问题是,汽车塑料垃圾总量不足以支撑大型回收厂运营——一座商业化机械回收厂需每年30万吨原料,而马来西亚汽车行业全年收集的塑料还不到20万吨,规模效应难以形成。
不过,全球已有不少国家走出了汽车塑料回收的成功路径,为马来西亚提供了借鉴。德国建立了由“废旧车辆联合机构(GESA)”管理的回收体系,车企在将车辆投放市场前必须注册,还要负责追踪报废车辆的回收流程,甚至承担回收费用。这种“生产者负责到底”的模式,让德国报废车辆塑料回收率远超监管目标,粉碎后汽车残渣(含塑料)的回收率持续高于法定要求。日本则从消费者端入手,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新车时预先缴纳回收费用,由专门机构管理这笔资金,确保报废后车辆能得到规范回收,从源头减少了塑料流失。欧盟则更进一步,计划在2025年6月投票通过新法规,要求新车使用的塑料中25%来自回收,其中至少25%必须来自报废车辆,这一政策将直接推动整个行业的塑料循环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车企也在探索创新回收模式。比如有企业利用废弃渔网、旧地毯等废料生产尼龙纱线,用于制造汽车顶篷和地毯,既减少了海洋塑料污染,又提升了车辆再生塑料使用率;还有车企尝试将包装行业的再生PET(如废弃饮料瓶)用于汽车内饰,像地毯、座椅套等部件,据估算这类跨行业回收的塑料,有望替代乘用车中12%的耐用塑料。这些案例证明,“开环回收”(将其他行业的塑料回收后用于汽车,或反之)比“闭环回收”(汽车塑料仅在行业内循环)更具可行性,尤其适合原料不足的市场。
对马来西亚而言,破局的关键在于多维度发力。首先,完善治理框架是基础——规范非正规回收商,将其纳入统一监管,既能提高塑料收集量,也能提升回收透明度;同时建立中央实体,专门监控汽车塑料的流动和回收数据,确保政策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其次,跨行业回收是必经之路:统一不同行业的塑料规格,让包装行业的再生材料、废弃渔网制成的尼龙等都能用于汽车;发展化学回收技术,处理那些混合材质、难以机械回收的塑料;建立集成化的收集和分拣基础设施,将不同行业的塑料垃圾集中处理,解决原料不足问题。最后,推动法规层面突破,引入“最低再生塑料含量”要求,强制车企在生产中使用再生塑料,从需求端激活整个回收链条。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塑料循环不仅是环境责任,更是经济机遇。马来西亚凭借其全球前10的市场潜力,若能整合治理、技术和需求端的力量,不仅能减少塑料污染,还能依托再生塑料出口,对接欧盟等市场的需求。未来,当报废汽车的塑料不再是“垃圾”,而是可循环的资源,马来西亚汽车行业或将在全球塑料循环经济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3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