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
口 王甘霖
当小米SU7的安全争议与雷军“抵制水军”的演讲形成尖锐对照,那个曾被粉丝奉为“雷神”的车王,正从神坛跌落至舆论漩涡。与其说这是公众对偶像的祛魅,不如说是市场对“安全大于营销”底线的重申。回避问题的“话术公关”,从来不是企业破局的良方。
安全争议的反复上演,早已敲响警钟。从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3名女大学生因车门无法打开葬身火海,到成都天府大道车祸里救援人员砸窗后仍难破车门、最终驾驶员不幸遇难,两起悲剧指向了同一个核心疑问:小米SU7的车门设计是否存在安全短板?同济大学王宁教授的分析戳中要害:电动隐藏式门把手若遇碰撞断电或结构变形,极易丧失解锁功能,而这正是新能源汽车救援的致命隐患[LINK_ICON]。
面对质疑,小米的回应始终在“模糊焦点”。官方一边宣称“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拉把手即可打开”[LINK_ICON],一边对“断电后如何机械解锁”等关键问题避而不答,客服甚至以“暂未关注相关信息”敷衍回应[LINK_ICON]。
雷军则热衷于用参数数字构建安全叙事:一会儿强调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达90.1%、扭转刚度超51000N·m/deg[LINK_ICON],一会儿提及智能驾驶投入57.9亿元,却对事故中“车门为何打不开”的现实追问视而不见。这种用技术参数替代安全解释、用测试数据回避实战问题的做法,本质上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漠视。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两起致命事故的余痛未消时,雷军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的演讲,通篇聚焦“抵制水军黑公关”,对车门安全、碰撞燃爆等核心争议只字未提。
小米SU7
这番“不合时宜”的发言,直接引发舆论反弹,其抖音账号单日掉粉数万,累计掉粉已达29万[LINK_ICON]。网友的集体抵制绝非“水军作乱”,而是对生命敬畏缺失的抗议。当遇难者尸骨未寒,企业掌舵人却忙着将批评定性为“网络乱象”,这种姿态本身就是对责任的逃避。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雷军口中的“网络乱象”,反倒在其粉丝群体中显现。《第一财经》报道相关争议后,即便后续因内容修改引发讨论,仍遭遇米粉扎堆围攻。这种不问是非的“护短式围攻”,与雷军呼吁的“文明有序产业环境”形成荒诞反差。若说网友的理性质疑是“水军行为”,那这种有组织的舆论施压又该如何定义?
雷军或许忘了,造车不是做手机,安全从来不是营销话术里的附加项。工信部早已就汽车门把手安全征求意见,明确要求配备“可徒手操作的机械应急把手”,这正是对行业乱象的直接规范[LINK_ICON]。小米此前因L2辅助驾驶问题召回11万多辆SU7标准版的事实,也印证了产品存在需要完善的安全短板。消费者期待的不是“零事故”的承诺,而是事故发生后“能开门、能逃生”的底线保障,是企业直面问题的坦诚态度。
从“雷神”到争议焦点,雷军的神坛跌落实则是必然。当4000万粉丝的流量势能,被用于回避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当“共建智能网联生态”的宏大叙事,沦为回避安全责任的挡箭牌,市场的用脚投票自然随之而来。
神坛之上的光环终会褪色,唯有责任担当能立住根基。对雷军而言,与其纠结于给批评者贴“水军”标签,不如尽快公开车门设计的安全评估报告,落实机械应急解锁装置的升级方案;与其用参数堆砌安全感,不如用透明的改进措施回应公众疑虑。唯有如此,才能让小米在智能汽车的“下半场”真正践行“安全为基础”的承诺,而非沦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