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及逻辑
新能源车延续高景气,渗透率持续提升。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129.9万辆,同比增长15.7%,国内零售渗透率升至57.8%。即使在高基数背景下,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体现出消费韧性与结构升级并存的特征。
传统车企盈利承压,新势力逐步修复。港股传统车企净利润普遍下滑,吉利、长城、广汽等ROE均较去年明显下降;相比之下,比亚迪盈利持续增长,理想、小鹏、零跑等新势力亏损收窄甚至实现扭亏,显示市场重心正加速向新能源阵营转移。
政策与基础设施双轮驱动行业升级。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完善形成合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撑。政策层面,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调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在延续 2025 年底前全额减免优惠的同时,明确 2026 年起实施减半征收,并大幅提高技术门槛 —— 插混车型纯电续航要求从 43 公里提升至 100 公里,倒逼企业升级核心技术。基建层面,发改委印发的充电设施 "三年倍增" 方案加速落地,截至 2025 年 9 月,全国公共充电站数量已较年初增长 35%,核心城市充电服务半径缩小至 1 公里以内,有效配套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程。政策的 "短期刺激" 与基建的 "长期支撑" 形成互补,为产业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行业竞争格局分化明显,头部优势强化。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与中小玩家的差距不断拉大。9 月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以超 35 万辆的成绩遥遥领先,占当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的 27% 以上,凭借全产业链垂直整合优势构建了难以撼动的竞争壁垒;吉利银河以 14.86 万辆位居第二,特斯拉以 9.08 万辆位列第三,头部三强合计占据近 46% 的市场份额。与之相对,中小车企及部分合资品牌陷入生存困境:北汽蓝谷上半年净亏损 23.08 亿元,江淮汽车因新能源车型未达规模效应由盈转亏,多家合资品牌因产品更新缓慢、智能化配置滞后,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1. 汽车行业热点聚焦
1.1 京东联合车企推“国民好车”:不碰制造重生态,跨界布局汽车消费闭环
10月14日,京东在2025年11.11惊喜开放日宣布,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推出定位10万元-12万元级别的“国民好车”,正式以生态整合者身份深化汽车领域布局。据披露,新车基于广汽埃安纯电平台打造,采用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技术,支持100秒快速换电,将由广汽埃安灯塔工厂负责生产,京东则承担用户消费洞察与独家销售职能,不直接参与制造环节。
此次合作延续京东“轻资产赋能”路径,三方形成明确分工:广汽提供中欧双五星安全车身设计与智能制造能力,宁德时代输出电池技术及换电生态解决方案,京东则依托6亿活跃用户数据反向定义产品,并通过“宁德时代巧克力京东自营旗舰店”独家发售,还创新推出车衣定制、养护加持等“购车即配齐”套餐。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模式源于京东在3C领域的反向定制经验,试图将“像买手机一样买车”的消费体验迁移至汽车领域。
就在合作官宣次日,京东再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除推进全管道行销外,还将联合开展新能源无人智能化车型设计、开发与生产,探讨城市智慧物流车辆建设,进一步扩大汽车生态布局边界。市场分析认为,京东此举是十年汽车领域布局的阶段性落地,其已通过京东养车构建起超3000家自营门店、4.6万家合作网点的服务网络,此次联合造车可打通“选车-购车-换电-养护”全链路。不过,如何平衡用户数据洞察与车企工程标准、协调多方利益分配,仍成为这一跨界模式的核心挑战。
1.2 三部门调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减半征收并提高技术门槛
2025年10月9日,工业和资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公告,明确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从全额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30万元以上车型优惠力度受限。政策同步大幅提升技术门槛:纯电动乘用车需满足更严格的百公里电耗限值,参照新国标(GB36980.1—2025)执行,大尺寸车型考核标准收紧;插电式(含增程序)混合动力乘用车纯电续驶里程从不低于43公里提升至100公里,还需符合亏电油耗与纯电模式电耗的分档限制。2025年12月31日前已列入减免目录的车型,符合新规者自动转入2026年目录,不符者将被撤销,车企需在12月12日前完成补报。此举既延续消费支持,又倒逼产业技术升级,但可能引发年底提前购车潮,中小车企面临淘汰压力。
1.3 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充电设施行动方案:2027年实现服务能力倍增
2025年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能源局、工信部等多部门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通过三年建设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支撑新能源汽车消费扩容。
方案明确核心目标:到2027年底,全国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重点推进五大专项行动:城市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含10万个大功率枪),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农村乡镇实现公共充电设施全覆盖,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
同时提出居住区“统建统服”试点、车网互动(V2G)规模化应用等创新举措,计划打造1000个试点社区,新增5000个双向充放电设施。配套政策包括配电网升级、简化充电站报装流程、加强设施品质安全监管等,鼓励民企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1.4 Stellantis与小马智行达成合作:10月17日联手开发欧洲L4级自动驾驶
2025年10月17日,Stellantis集团与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小马智行正式宣布签署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敲定在欧洲市场的自动驾驶合作计划,标志著双方开启跨国技术协同。
此次合作聚焦SAE-L4级(脱手脱眼)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双方明确分工:Stellantis提供搭载AV-Ready平台的纯电动中型厢式车,该平台通过系统冗余、高级感测器套件相容等升级适配自动驾驶功能;小马智行输出核心自动驾驶软体栈,整合其在复杂场景的技术积累。初期将以Stellantis Pro One商用车业务为核心,基于标致e-Traveller车型开发测试车辆,未来数月内率先在小马智行欧洲分部所在地卢森堡启动道路测试,重点验证安全性与法规适配性,2026年起逐步扩展至欧洲更多城市。
此次合作是小马智行出海进程的关键突破,其近期刚获港交所上市聆讯,同步与卡塔尔、新加坡等多地达成合作;而Stellantis则借此弥补高端自动驾驶技术短板,双方协同有望加速欧洲商用车自动驾驶落地,但需应对区域法规差异与技术适配挑战。
2. 港股汽车板块的市场表现
截至2025年10月17日,汽车板块总体表现疲软。比亚迪股份总市值超万亿港元,稳居龙头,市盈率21.27倍处于合理区间,但月内股价下跌2.36%;吉利、长城汽车总市值均近2000亿港元,市盈率10倍左右,估值稳健,不过月涨跌幅分别为-1.53%、-8.15%。新势力方面,理想、蔚来、小鹏汽车总市值在千亿港元级别,普遍亏损,市盈率为负,且月内股价大幅下挫,理想、零跑、蔚来月跌幅超12%。整体板块表现疲软,多数企业月内股价下跌,仅东风集团股份、广汽集团实现小幅上涨。
3. 港股汽车板块的财务表现
从净利润维度看,传统车企中,吉利汽车2025年上半年(2025H1)净利润94.51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2024H1)的103.84亿元同比下滑8.98%;长城汽车2025H1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2024H1的70.79亿元下降10.49%;北京汽车2025H1净利润37.74亿元,同比2024H1的68.66亿元大幅减少45.03%;东风集团股份2025H1陷入亏损,净利润为-1.01亿元,同比2024H1的0.40亿元暴跌352.50%;广汽集团2025H1净利润-34.80亿元,同比2024H1的12.16亿元剧降386.23%。
而新能源车企及造车新势力表现亮眼,比亚迪股份2025H1净利润160.39亿元,同比2024H1的141.13亿元增长13.64%;理想汽车-W 2025H1净利润17.44亿元,同比2024H1的16.92亿元增长3.04%;零跑汽车2024H1处于亏损状态(净利润-22.12亿元),2025H1实现盈利,净利润达0.33亿元;小鹏汽车-W 2025H1净利润-11.42亿元,相比2024H1的-26.53亿元,亏损幅度明显收窄。
从净资产收益率(ROE)及增速维度,传统车企同样表现不佳。吉利汽车2025H1 ROE10.53%,同比2024H1的12.46%下降15.44%;长城汽车2025H1 ROE7.75%,同比2024H1的9.94%下降21.99%;北京汽车2025H1 ROE仅0.63%,同比2024H1的3.39%大幅下降81.53%;东风集团股份2025H1 ROE0.04%,同比2024H1的0.45%下降91.77%;广汽集团2025H1 ROE为-2.25%,同比2024H1的1.31%下降272.10%。
新能源车企及造车新势力则有较好表现,零跑汽车2025H1 ROE 0.29%,摆脱了2024H1-19.28%的亏损状态;小鹏汽车-W 2025H1 ROE -3.71%,相比2024 H1的-7.54%,亏损程度有所减轻。
4. 汽车行业数据追踪
2025年9月中国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279.6万辆,同比增长11.8%,虽然仍保持两位数增速,但较上月的15.1%有所回落,显示行业在高基数和提前促销影响下增速趋缓。从销量水平看,9月依旧处于全年高位,反映“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开启带来的订单释放;但同比放缓也提示出价格战与管道去库存压力仍在。
2025年9月,中国新能源车批发销量达到约129.9万辆,同比增长15.7%,增速较7–8月显著回升。根据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2025 年 9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 57.8%,再度提高。表明在“金九银十”传统旺季及新车型集中上市带动下,市场需求明显上行。环比增长同样强劲,说明车企通过价格让利、促销活动及产品迭代有效刺激消费。整体来看,新能源车市场在高基数下依然保持稳健增长,增速重回两位数区间,显示出行业韧性与结构升级并存的特征。
2025年9月,中国汽车出口量为75.6万辆,略低于8月的76万辆,环比微降约0.5%,总体延续高景气态势。整体来看,出口规模虽进入平台期,但依然维持在历史高位,显示海外需求依旧旺盛,中国汽车出口在经历数月快速扩张后正进入高位稳态运行阶段。
新能源车出海数据非常亮眼。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出口21.1万辆,同比增长96.5%,环比增长3.9%;1-9月累计出口162.7万辆,增长67.5%。此外,9月新能源商用车出口0.5万辆,环比增长23.8%,同比增长35.2%。
5. 重点企业产销售数据追踪
9月传统汽车批发销量方面。上汽系表现良好,广汽系表现承压。9月单月,上汽通用、上汽集团同比分别大增124.38%、72.36%,广汽丰田、广汽传祺也有小幅增长,上汽大众基本持平,广汽本田则下滑6.61%;累计销量方面,上汽通用、上汽集团同比增长显著,分别为36.70%、23.83%,广汽丰田稳步增长4.89%,上汽大众略有下降,广汽本田、广汽传祺累计销量下滑,其中广汽本田同比下滑27.58,广汽传祺下降15.84%。
9月新能源车销量。比亚迪以 355774 辆的销量遥遥领先,大幅超出其他品牌,展现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绝对优势;吉利银河销量为 148586 辆,位居第二;特斯拉销量 90812 辆,排在第三。零跑汽车、鸿蒙智行、小米汽车等品牌销量依次递减,其中蔚来销量相对较低,仅 13558 辆。整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销量分化明显,比亚迪处于头部领先地位,部分新势力或其他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
6. 重点上市公司公告
7. 近期新车上市
8. 原材料成本情况概览
8.1 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
8.2 整车相关原材料价格
投资评级说明:
买入:预期未来6-12个月内上涨幅度在15%以上;
增持:预期未来6-12个月内上涨幅度在5%-15%;
中性:预期未来6-12个月内变动幅度在-5%-5%;
减持:预期未来6-12个月内下跌幅度在5%以上。
作者:艾德研究部
免责声明:通过本文发布给阁下的资料包含的所有观点、新闻、分析、报价或其他信息仅为一般市场评论,并非构成投资建议,也并非劝诱或推荐阁下买入或卖出任何金融产品。此外,本文内容是在没有考虑任何特定人士的具体投资目标或财务状况(包括存款规模,杠杆,风险接受程度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情况下编制的。任何参考历史价格行情走势仅为提供信息之用且基于发布者自己的分析。艾德金融及发布者不承诺和保证该行情走势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因为过去的表现不一定会说明未来的结果。发布者相信本内容所包括的信息的可靠性,但发布者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阁下清楚发布者制作本信息的目的并非影响您的投资决定,因此,对于阁下因信赖此类信息或进行任何交易所造成的任何亏损,包括但不限于可能会有的盈利出现损失,艾德金融及发布者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