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车以超过60%的渗透率席卷市场时,传统燃油车却意外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总销量达1200万辆,其中燃油车仍占据49.9%的市场份额,近600万辆的销量规模相当于整个欧洲汽车市场年销量。这种"逆势生长"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特有的消费逻辑与技术变革轨迹。
合资品牌的集体"失速"成为重要转折点。过去十年间,10-20万元价格区间长期被丰田、本田、大众等合资品牌垄断,但新能源转型的滞后使这些传统巨头遭遇滑铁卢。朗逸、卡罗拉等昔日"神车"销量持续下滑,而吉利中国星系列等自主品牌车型凭借更高配置、更亲民价格和智能座舱系统,成功填补市场空白。星瑞、星越L等车型的智能化配置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直接动摇合资品牌的市场根基。
地域消费差异构成燃油车存续的关键支撑。一线城市消费者热衷新能源技术尝鲜,但二线以下城市仍对燃油车保持高度认可。充电设施覆盖不足、冬季续航衰减、保值率差异及维修便利性等现实问题,使燃油车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持续二十余年的消费习惯,短期内难以被新能源浪潮彻底改变。
智能化革命正在重塑燃油车竞争格局。吉利中国星全新东方曜搭载的GEEA 3.0电子电气架构,将中央计算平台、AI大模型、Flyme Auto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全面引入燃油车领域。H3辅助驾驶系统的应用,使燃油车智能体验达到新能源车同等水平。这种技术平权策略不仅颠覆了"燃油车=落后"的刻板印象,更通过去除电池成本实现更高性价比,在价格战中占据优势。
对车企而言,燃油车业务具有战略缓冲价值。新能源车领域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盈利压力剧增,而燃油车提供的稳定现金流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吉利中国星系列通过成熟技术覆盖三四线城市,既实现市场下沉又反哺新能源研发。这种"双轨并行"模式,为企业争取到3-5年的战略缓冲期,用于平衡生产规模与研发投入。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相似变革。欧洲多国重新评估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日本丰田坚持混动与氢能并行路线。在中国市场,智能燃油车通过技术升级和品牌价值重构,成功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等创新,重新定义燃油车的产品价值维度。
消费场景的特殊性仍在强化燃油车地位。长途出行、极寒环境、充电设施匮乏区域等场景中,燃油车仍是最优选择。这种不可替代性使燃油车在特定用户群体中保持吸引力。吉利中国星系列上半年21%的销量增长,以及星越L持续领跑燃油SUV市场,印证了智能化燃油车的市场潜力。
但行业共识认为,这种复苏具有明显时限性。二三线城市用户的保守消费观、较低维护成本及既有使用习惯,构成燃油车最后的生存壁垒。然而,严苛的环保法规、产业链电动化转型、年轻消费群体认知转变等趋势,正在持续压缩其生存空间。燃油车的智能化转型更像是行业成熟期的"优雅退场",通过技术创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市场存量的有序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