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会议室内,气氛坦诚而热烈。
“燃油车转型的政策衔接能否及时跟上?”“新车型的准入审批,速度能不能再提一提?”“跨区域测试道路何时能够全线打通?”10月22日,在成都“进解优促”面对面——智能网联汽车专场座谈会上,企业代表接连抛出一个个亟待破解的行业关切,政府部门现场接招,当场明确解决路径与时间进度。
现场的座位安排也打破了常规——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等30余家市级部门、区(市)县负责人,与70余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交错而坐,围拢交谈。这样的布置,从一开始就传递出“开门见山、务实沟通”的信号。
现场问策:让转型之路走得更稳
这是继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后,成都第三场产业链专场活动,聚焦智能网联汽车。
今年1—9月,成都汽车产业实现营收1183.4亿元、同比增长19.6%,产量62.9万辆、同比增长26.4%,其中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量17.3万辆、同比增长259.2%,实现营收200.8亿元、同比增长80.9%;成都汽车保有量732.21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巨大的市场吸引着企业加速布局。一汽-大众捷达品牌总经理高解放透露,公司计划于明年导入捷达品牌首款新能源车型。“我们现在最迫切的,就是如何与重点网约车平台、大型出租车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只要轴距、车身长度等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车,就能纳入成都市网约车合规车型查询平台。”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当即表示,“捷达新能源车型符合标准,我们将联合产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场对接会,助力车企拓展市场。”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中,传统燃油车的转型压力同样是焦点。一汽丰田汽车(成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贺军介绍,在燃油车市场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公司今年产值、产量仍实现逆势突破,全年预计台数和产值增长20%以上。“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在出台促销政策时,能继续对传统燃油车给予支持,为未来的转型升级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
对此,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回应,省级层面已有汽车企业转型升级激励奖励政策,成都市在制定下一轮产业政策时,也将深入研究并制定相关措施。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成都市在汽车促消费方面通盘考虑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着力让各类经营主体和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长效护航:让企业诉求事事落地
当天,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领克汽车、萝卜运力等企业提出的28个具体诉求均得到回应,涵盖政策支持、资质审核、基础设施、场景开放四大类。
“这场活动不是‘一次性会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说。除了问题收集和即时解答,活动还建立“台账督办”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形成“收集—转办—协调—督办—反馈”的闭环管理,确保企业诉求不落空。
比如,针对中国重汽成都王牌商用车聚焦海外拓展需求,成都市商务局、市口岸物流办承诺,“会后将组织物流企业,定制专属运输方案”。面对蜀道丰田氢能科技“加氢站布局不均”的难题,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明确表态,将结合全市加氢站布局方案,“优先在成德眉资都市圈、绿色氢路沿线新增站点”。
更大的服务力度紧随其后。从下周起,成都将启动汽车产业链企业诉求“攻坚周”,通过“链长周周进、局长天天进”活动,线上线下集中攻坚难题。
这是成都为构建全周期保障网,推出的“1+7+365”服务机制。“1”即从本次专场起步,定期组织产业链链长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打通高层沟通渠道;“7”指活动后一周内,成都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将设立“驻点服务窗口”,收集办理各类问题诉求集中攻坚;“365”则是指陪伴式的、全年365天常态化的问题“收集、转办、协调、督办、反馈”全闭环机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诚邀大家根据自身需求,参加为期一周的‘局长天天见’活动。”活动尾声,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向现场企业发出邀请,“有关日程表已放在大家桌上,届时各位局长将与您面对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