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发布公告,因租约到期与品牌战略调整,这座运营11年的地标将于10月1日起永久关闭。曾经,这里以明星蜡像的逼真质感吸引客流,成为前门大街的热门打卡地,但最终还是因体验单一、缺乏持续共鸣落幕。
而另一边,社交媒体上正掀起一场“文物演我精神状态”的热潮。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因表情无奈被戏称为“无语菩萨”,表情包在全网刷屏;故宫断虹桥的明代石狮因“一爪护裆、一爪挠头”的憋屈姿态走红,网友戏称其演出了职场人的窘迫。
这反差藏着当代人的文化心态:我们从未拒绝传统,只是厌倦了它被束之高阁的姿态。当文物卸下“高冷面具”成为情绪载体,当湖北美院画家王斌笔下的白眼胖马带着生活气息刷遍全网,答案愈发清晰:能真正打动人心的传统,从来都长着生活的模样。
01 传统的“卸妆”时刻:从殿堂符号到“情绪搭子”
“文物演我精神状态”的流行,本质是传统挣脱“端着”姿态的生动证明。曾经,博物馆里的展品总带着距离感,说明牌上的文字专业严谨,玻璃展柜隔绝了触摸与亲近,仿佛唯有正襟危坐才能体现对历史的尊重。
如今的Z世代早已打破这种默契。他们在各地博物馆的陶俑身上看到“接着奏乐接着舞”的洒脱,在三星堆青铜兽面具的里读出“眼神锁定”的夸张,甚至会给南京博物馆的猪型陶罐配上“尊嘟假嘟”的俏皮解读。这些解读无关学术考据,却让千年前的文物与当下的生活产生了强烈共振。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当今社会对“可共情的传统”的迫切需求。现在的人们被工作节奏、社交压力裹挟,需要一个轻松的出口释放情绪。而那些表情生动的文物恰好成了载体——“无语菩萨”的默然对应着对无效沟通的无奈,故宫“护裆狮”的窘迫恰似犯错后的手足无措,汉代侍女俑的微笑又像极了周末放松时的惬意。传统不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成了能懂自己的“情绪搭子”。
反观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的遇冷,恰恰暴露了僵化呈现的弊端。那些复刻明星容貌的蜡像,如同脱离生活的“完美标本”,既没有文物承载的历史厚度,也缺乏贴近日常的情绪温度,自然难以长久吸引观众。就像曾经的非遗展览,只顾强调文化分量,却忘了人们其实更需要通过亲近获得共鸣。
博物馆的应对更印证了这一趋势。2014年,故宫以《雍正行乐图》为基础制作的动态图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在网络上走红,该动态图片以俏皮可爱的风格呈现雍正帝的形象,配以幽默的解说词,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转发。
甘肃省博物馆则以铜奔马为原型设计“神马来了”系列表情包,让文物走进日常聊天;景德镇的“无语菩萨”(沉思罗汉)走红后,博物馆顺势完善讲解服务,在趣味中传递文化内涵。这些举动都在说明:传统不必端着架子,放低姿态融入生活,反而能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当文物能演出00后Z世代的精神状态,当传统符号能成为情绪表达的媒介,才会明白:我们想要的传统,从不是殿堂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日常、带来共鸣的伙伴。这种对“不装腔的传统”的期待,也让王斌的画作有了走红的土壤。
02王斌:把大众的“心里话”,变成工笔画里的日常
作为湖北美院科班出身的画家,王斌的工笔功底足以复刻宋画的墨色层次与线条精度。但他刻意避开“八骏奔腾”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日常细碎。
他不画文人雅集的肃穆,偏画古人排队做核酸的场景;不画宝马良驹的神骏,专画圆肚细腿的“家常马”。他认为尊重传统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它融入现在,与经典打打闹闹的相处方式,反而能让传统真正活起来。
《春日游》里,骏马体态丰腴、神态俏皮,打破了传统国画中马“矫健俊朗”的固有形象,传递出玩世不恭的诙谐感。围绕骏马的蝴蝶群,既点出“春日”的时节意象,又以灵动的动态反衬出马的憨态。《不是爱红尘》中天上飞的人双手合十,地上的马儿体态丰腴、四蹄奔腾,尽显惬意自在。
王斌作品《春日游》
用最传统的技法画最鲜活的当下,他把国画从美术馆的玻璃展柜里解放出来,变成了能触摸、能共情的生活片段。
王斌的画笔不仅打破了传统与生活的距离,更精准触碰到了现代人紧绷生活里的情绪缺口。
他的画里没有“完美形象”:马儿会翻白眼、甩刘海,像极了摸鱼时的打工人;古人会为拍照抢C位,恰似朋友聚会的热闹模样。
梅见艺术馆王斌展厅作品
王斌将自己玩世不恭、略带戏谑的心情注入笔墨,实则是把普通人不敢直白表达的情绪具象化——对刻板规矩的反抗,对卸下伪装的渴望,对生活本真的向往。
这种真实让他的作品拥有强大共鸣力,有人在《长相聚》前驻足良久,想起与朋友背对背吐槽的深夜;参展人看到他的“胖马”会讨论“这匹马今天肯定也不想上班”。
他从不用画作教育观众,只是用笔墨听懂大家的心声,再把这些心声温柔地画回去。
王斌作品《长相聚》
当这些承载着真实情绪的画作走出画室,它们也需要一个能延续这份温度的空间。如今,王斌这些“不装腔”的画作走进了梅见艺术馆。这里恰是“艺术不必高悬于殿堂”的实践地,让艺术落入日常,成为可饮、可藏、可分享的生活仪式。
并非刻意的商业联名,而是一场同频的相遇:王斌用画笔让艺术成为可“藏”的日常风景,梅见则以青梅酒让文化成为可“饮”的生活滋味。他将工笔融入现代松弛瞬间,梅见用酒香点亮平凡时光,二者共同践行着“艺术与生活共生”的理念。
在展馆里,观众不用端着“懂艺术”的架子,能对着“胖马”会心一笑,能想起与好友小酌的惬意,传统便在这样的氛围里完成了温柔的传递。
从“文物整活”到王斌的“白眼胖马”,大众正在用幽默消解传统的沉重外衣。
我们并非拒绝传统,只是拒绝它被供奉成无趣的模样。当千年陶俑学会翻白眼,当工笔马儿挺起圆肚皮,传统才真正从教科书走进生活,它不必完美,但必须真实;不必端庄,但一定要懂我们的悲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