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发布的这份报告聚焦固态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进展,系统分析了其技术优势、产业化趋势及产业链变革机遇,明确固态电池设备作为产业化先行者将率先受益,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固态电池凭借显著的性能优势成为动力电池下一代核心技术,其能量密度上限远超传统液态电池,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突破500Wh/kg,能支撑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突破1500公里;同时,固态电解质不可燃、无泄漏的特性从本质上改善了电池热失控风险,安全性大幅提升。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中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研发,地方密集出台扶持政策,宁德时代、清陶能源等企业纷纷布局GWh级产能,东风、长安等车企明确2026-2027年量产装车时间表,国际车企也同步加快布局。
固态电池产业化将引发产业链设备的全面变革,设备订单兑现先于终端需求。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设备市场规模已达40亿元,预计2030年将飙升至1079.4亿元。生产设备方面,前段新增干法电极设备需求,该工艺无需溶剂,能耗和成本显著降低,且与固态电解质兼容性更强,成为核心增量环节;中段叠片机渗透率将快速提升,适配多层固态结构,等静压设备因能改善固-固界面接触问题成为产线标配;后段取消注液工序,分容化成设备需升级以适应更高的精度要求。
电池包领域同样面临升级,固态电池更高的工作温度上限推动热管理系统优化,隔热材料用量增加,气凝胶等高效隔热材料应用有望扩大;同时,电芯加压需求促使电池包结构件升级,耐高温的TPU材料等将实现规模化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固态电池设备从交付到验证的周期较长,优先完成客户验证并获得订单的厂商将占据先发优势。
投资建议方面,报告强调固态电池专用设备是产业化过程中的确定性红利,建议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干法电极设备领域的宏工科技、纳科诺尔等;二是等静压设备相关企业及布局企业;三是叠片与激光切割设备环节的先导智能、赢合科技、海目星等。
报告同时提示潜在风险,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产品力未达市场需求、产业链需求波动以及固态电池技术进步放缓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固态电池产业化的推进节奏。总体而言,随着技术成熟与产能释放,固态电池将重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格局,设备环节有望率先享受产业红利。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