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中国工厂的缝纫机没日没夜转,靠着中国供应链的物流车风里来雨里去,希音把2600多亿营收揣进了兜里,转头却对着世界摆摆手说“我是新加坡公司”。
这出“吃中国饭砸中国碗”的戏码,看得人又气又费解,毕竟谁都清楚,没了中国这块“宝地”,它那“全球第三大时尚品牌”的招牌,根本立不起来。
希音的底气,从来都藏在广州番禺的工厂里。
凌晨三点的番禺,还有不少给希音供货的厂子亮着灯,缝纫机的“哒哒”声能传到巷口,工人们盯着布料赶工,就为了赶上希音“7天出样品、10天量产发货”的死线。
这速度不是凭空来的,珠三角的面料厂、辅料厂密密麻麻挤在一块儿,今天希音说要哪种面料,明天就能送到工厂门口,配套率能到95%;
长三角的上海港、宁波港更不用提,货物装船就能直奔海外仓,几天就能到消费者手里。
光是广州,就有3000多家工厂给它供货,番禺一个区就占了500多家,新塘牛仔城八成厂子都在做它的出口订单。
更别说国内120多万人靠着它的产业链吃饭,从面料采购到物流配送,一环扣一环,才撑起了它卖到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生意。
之前希音也想过把供应链搬出中国,在越南砸了700亩地建仓库,结果呢?当地动不动就停电,一年下来光停工就有12次,订单直接黄了2亿美元。
更头疼的是次品率,比国内高出15%,算下来成本没降多少,还耽误了生意。那时候它该明白,中国这套“小单快反”的玩法,全世界没几个地方能复制。
要接小单、要快速调整款式,东南亚工厂根本做不到,光调个货就要十几天,整体周期至少30天,跟国内比差远了。
然而,就是靠着中国这套“吃饭家伙”赚得盆满钵满的希音,转头就开始跟中国“划清界限”。
2024年9月的人工智能峰会上,主持人刚提了句“中国公司希音”,公司副主席克劳尔立马打断,急着纠正“我们是新加坡公司,只是用了一下中国的供应链”。
这话听着就扎心,什么叫“只是用了一下”?它广州团队有8000多人,负责对接工厂、跟进生产、协调物流,几乎包揽了“从布料到成品”的所有核心环节;
而新加坡总部总共就几百号人,大多只做管理和销售统筹,说白了,真正干活的全在中国,它却偏要把“新加坡公司”的标签贴得牢牢的。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它的“钱袋子”操作。
国内合作工厂赚的都是辛苦钱,生产环节的利润率本来就低,一般只有5%-10%,希音给的价还卡着这个区间;
可到了新加坡总部这边,一边压着国内工厂的成本,一边把衣服以高出采购价好几倍的价格卖到全球,中间的差价大多不流回国内,全沉淀在新加坡。
去年数据显示,希音新加坡公司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088亿元,比前一年涨了70%,增速比国内业务快了不止一点,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利润全往那边挪了。
它这么干,无非是图新加坡的低税率,迁过去之后平均税率不到10%,要是总部还在国内,过去三年至少要多缴86亿元税款;
再就是想撕了“中国生产”的标签,毕竟欧美市场有些人对中国快时尚有“低价低质”的偏见,它觉得挂个“新加坡公司”的名头,就能更“国际化”,方便拓展市场、冲刺上市。
希音以为这样就能披上“国际化”的外衣,躲开监管、讨好欧美市场,可现实却给了它狠狠一巴掌。
最早它想冲美国上市,结果海外市场盯着它的供应链合规性不放,质疑国内工厂的生产标准、采购模式不透明,上市计划直接黄了;
转头瞄准英国,又被查出英国分公司没把营收留在当地缴税,偷偷转到新加坡总部避税,上市卡住不说,品牌口碑也崩了一块。
紧接着欧洲的罚单和调查也来了,法国以“衣服不符合环保要求”开了12.6亿元的巨额罚单,这钱够不少中小服装企业活好几年;
意大利消费者协会说它宣传的“品质保障”跟实际衣服差太远,要查“误导消费者”;欧盟还放话,以后查出合规问题接着罚。
海外碰壁,国内这边也失了人心。
去年希音被瑞典品牌告侵权,它二话不说就把锅甩给了合作工厂,结果两成核心工厂直接撤了合作,供应商的心凉了,谁还愿意跟它干?
消费者那边也不买账,2024年它在18到25岁年轻人里的复购率从52%掉到41%,英国六成多受访者说它“不诚实”。
财务数据更是难看,营收虽然涨了,利润却掉了15%,负债率飙到81%以上,市值从7000多亿跌掉了一大半。
现在希音又传着要把总部迁回国内、去香港上市,可当初那句“不是中国公司”的话,那些被甩锅的工厂,被转移的利润,不是一句“回头”就能抹平的。
它大概终于想明白,自己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新加坡的注册地,而是中国工厂的效率、供应链的底气。
要是没了国内这套“家底”,别说跟ZARA、H&M竞争,能不能稳住全球份额都难。
说到底,企业的根在哪,大家心里都门儿清。靠中国的资源赚了钱,转头就想切割出身,这样的操作走不远。
毕竟没了中国工厂的缝纫机,没了中国供应链的支撑,再花哨的“国际化”招牌,也只是块空壳子。
你们觉得,这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行为,值得被原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