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人工智能进校园”巡讲活动上,教师与小学数学研训员李玲静团队开展沙龙活动。资料图片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教育研训人员作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导航者与教师成长的赋能者,正面临着认知迭代与能力升级的双重考验。浙江省义乌市以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建设为契机,通过“一体两翼三驱动”战略框架,推动研训人员从经验型向数字型、创新型转变,构建起“研训员先行、教师跟进、全域协同”的数字化发展生态,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认知破界:
从技术旁观者到变革设计者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认知重构。为此,义乌市首先打破研训员对数字技术的“工具化认知”,通过体系化引导其树立技术融合新理念。
义乌市教育研修院牵头开展“数字教研大讨论”,每周开展“周周智慧课堂”研训活动,每月开展研训员“智汇”教研论坛,明确教育研训人员在教育大模型研发、场景赋能、课程建设中的核心角色,针对部分研训员存在的“技术恐惧”,开展沉浸体验式培训活动。
“AI在助力学科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评价的改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思政教研员刘曹坦言。这种认知转变催生了主动变革意识:2025年义乌市专设人工智能主题科研方向后,研训员们带头申报相关课题,“区域推进数字教研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获省级教研课题立项。
能力升级:
从经验积累者到数字赋能者
认知落地需能力支撑。为此,义乌市推动研训人员数字能力从基础应用向深度创新跨越。
在技术应用层面,聚焦“实用化”开展专项培训。智慧教育中心俞舒婷老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为载体,详解“智慧品质课堂”“小义教研助手”的使用逻辑,指导区域研训员运用实时教学数据进行课堂诊断,通过AI评课报告优化教研指导策略。
在专业引领层面,搭建阶梯式成长路径。依托“1+5”团队培养体系,选拔15名数字素养突出的教师组建市级人工智能教育教研团队;开展“人工智能进校园”巡讲、人工智能领航教师培训等专题活动200余场,覆盖教师2万余人次;编制《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标准》等规范,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考核,激发教师的AI使用意识,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实践引领:
从常规指导者到生态构建者
研训人员的核心价值在于引领实践。为此,义乌市推动研训员深入教学一线,以“场景化探索”带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
在课堂赋能上,创新“AI+教研”模式:研训员牵头开展“人工智能进校园”系列巡讲,每月聚焦一个核心场景,从精准备课、智能评价到个性化辅导,为教师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课程建设上,推进“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试点:在39所学校建设人工智能教学空间,构建场景式、浸润式、融合式育人体系,目前已建成7个AI实验室,开发10余门特色课程。同时,通过“义创杯”等赛事设置AI专项,研训员全程参与命题、评审,引导教师将技术创新融入日常教学。
保障支撑:
从单一管理者到多元服务者
区域探索的深化离不开系统支持。为此,义乌市从平台、政策、资源三方面发力,为研训员发挥作用提供坚实保障。
平台支撑上,在省内率先开发区域教育垂类大模型基座“小义AI”,整合DeepSeek、抖音火山、阿里千问等开源模型,构建自主可控的混元教育大模型,打造“小义AI助手”教育服务门户,提供三端访问入口,为研训员开展循证教研提供数据支撑。
政策保障上,健全激励机制,出台《义乌市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明确研训人员在教师培训、课题指导等方面的职责与待遇,义乌市教育研修院还将设立“数字化教研创新奖”,每年评选10个优秀案例给予表彰奖励。
资源供给上,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之江汇等,接入超2000万份大模型课程、双师课堂资源。深化义乌市教共体平台结对帮扶,开展AI循证教研分析1800余次,有效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
目前,浙江省义乌市获评“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全国优秀示范区”“教育部‘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区”“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省数字化教研实验区”等部、省级荣誉。区域研训人员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能力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研训员们正以数字为笔,勾勒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作者系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7日 第07版
作者: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