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柏可林10月28日报道:当前,人工智能正加速重塑教育生态,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近日,“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应用场景典型视频征集专题研训活动上海站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对这一社会议题展开探讨。
来自上海市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宝山区、松江区、嘉定区等多城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及百余位中小学校长、一线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党委书记吴皓在致辞中表示:“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市级校外教育阵地,正积极构建‘读本课程—赛事活动—展示平台—专家教师’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推动校内外教育协同发展,助力青少年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全面发展。”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曾海军提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推动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教师应主动拥抱技术,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引领者与实践者。”
相较于传统数字化工具,人工智能具有更新迭代迅速、支持提示词交互等特性。而如何准确把握人工智能的新特性、锤炼相关新技能、提炼提示词的共性规律,并创新性地将其与教育教学场景深度融合,是众多教师面临的共同困惑。活动期间,百余位一线教师参与AI实操与视频制作工作坊,全方位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场景的创新实践,深入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个性化学习、教育评价、教师研修、五育融合、教育治理等场景的实用价值与典型应用。
据悉,“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应用场景典型视频征集活动系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猿编程发起,面向全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英雄帖”,征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案例,旨在推动AI深度融入备课、辅导、教研等教育教学全流程,助力一线教育工作者梳理创新教学经验、分享典型实践成果,为AI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搭建起交流、推广的桥梁。
此次研训活动旨在夯实上海地区校内外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创作形式,为后续“应用为王,智启未来‘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应用场景典型视频征集活动”的成功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加速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人工智能+基础教育”创新生态,积极推进上海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